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同步导学 1.1长恨歌同步练习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2-09-11 来源:榕意旅游网


语文:1.1 长恨歌 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倾国(qīnɡ) 回眸(móu) 霓裳(ní) ...

B.鼙鼓(pí) 千乘(shènɡ) 萦纡(yú) ...

C.驭气(yù) 仙袂(mèi) 凝睇(dì) ...

D.人寰(huán) 参差(cī) 临邛(qiónɡ) ...

解析: B.纡yū。

答案: B

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闲暇 姊妹 渺茫 B.踌躇 峨嵋 旌旗

C.辗转 阑干 迤逦 D.城阕 卓约 连理枝

解析: D.阕—阙,卓—绰。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除了你的善良的精神以外,身无长物,我恭维了你又有什么好处呢? ....

B.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C.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D.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能目无全牛,本末倒置。 ....

解析: B.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此处仅仅将它理解为“第一个”,显然是不当的。C.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弹冠相庆”指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D.目无全牛:形容技艺纯熟。属望文生义。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绵绵的春雨,灼人的夏日,萧瑟的秋风,漫天的冬雪,历来都是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B.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C.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随着光阴流转而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了。

D.许多学者也认为,那些水平优越、译文精美的译作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的珍宝。

解析: B.去掉“的检验工作”;C.主谓不搭配;D.“优越”改为“高超”。

答案: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5.解释下列词语。

(1)云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萦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耿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入云霄的栈道。(2)曲折环绕。(3)青春的美好容颜。(4)天色微明的样子。

6.试分析画线语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的语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7.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

8.节选的这部分诗句表现了唐玄宗什么样的心情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部分诗句表现了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的愁苦、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对杨贵妃无尽的刻骨相思。

9.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过景物的渲染来描写,有的融情于景,如“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②通过人物的动作来描写,如“踌躇不能去”“尽沾衣”“信马归”“孤灯挑尽”等。③直接描写心理,如“思悄然”“谁与共”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读长恨辞

□ (宋)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 嵬

□ (清)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0.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11.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对联集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