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023-08-28 来源:榕意旅游网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孙、泊、愁、眠、寺、榆、畔”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对愁眠、寒山寺、榆关、那畔”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词,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理解《长相思》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生平,收集以前学过他们的古诗词,阅读他们的作品。

2.三首古诗词的图片,所描写的景象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居秋暝》,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由王维的《鹿柴》导入,学生齐背。 2.这首诗写的什么? 3.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词语:秋瞑 浣女 歇

3.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及对诗题的理解。 (1)知作者,解诗题。 你对王维有哪些了解?

(2)诗题《山居秋暝》怎样理解?(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

3.借助注释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三、解读诗句,再现景象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四、了解背景,再现情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空山 新雨 秋 明月 照 清泉 流 竹 喧 莲 动 春芳 歇 王孙 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枫桥夜泊》词《长相思》,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描绘的景色。

2.学习生字新词,能默写《枫桥夜泊》。 3.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居秋暝》,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2.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山居秋暝》所描绘的情景。

3.这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运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枫桥夜泊》和词《长相思》,如果遇到困难,同学间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请教老师。

二、初读古诗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1)诵读全诗词,读准生字及语句。(2)认读生字,新词,识记生字。(3)边读诗词,边根据注释理解意思。(4)同桌交流。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习情况。(1)交流生字,读准字音。(2)交流作者。 4.自由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三、着眼全诗词,了解诗词意 (一)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朗读古诗《枫桥夜泊》,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3.交流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

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

(二)交流词《长相思》 1.介绍这首词的作者纳兰性德。

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其文字成就以词为最,存词342首,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

2.解读全词,再现形象。

(1)朗读古词,结合注释,理解记忆。 (2)共同研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意思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将士住宿的千余座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读了这句诗,你能想象出将士们露营的情景吗?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思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没有寒风朔雪之声。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作者写了那些景物?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梳理,巩固提升

这三首古诗词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 霜满天 江枫渔火 对愁眠 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相思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22 四季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0个词语。正确读写“黎明、红晕、漆黑、朦胧、夜幕、凛冽、闲逸、和谐、扫兴、心旷神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品味课文,感受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4.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的感情。 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在美读中引导学生学习写景文的写作手法。

2.在品读中,引领学生感受四季之美的韵味,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眼中的四季之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学生欣赏美图,看完后说说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PPT展示四季自然风景图片)

生:风景很美;展示了四季不同的景色;每个季节的景色各不相同,但又有它自己的特色……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四季的景色各不相同,而每个人眼中的景色也有不同的美,现在让我们以作者清少纳言的视角,来看看他眼中的四季之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基本信息。

2.自由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正确读写“黎明、红晕、漆黑、朦胧、夜幕、心旷神怡、凛冽、闲逸、和谐、扫兴”等词语。

3.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4.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每段的第一句。时间顺序(季节顺序)。)

5.讨论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时刻分别是什么?最美的景物又分别是什么呢?(时刻:春——黎明;夏——夜晚;秋——黄昏;冬—

—早晨。景物:春——鱼肚白的天空、彩云 ,夏——明月、萤火虫,秋——归鸦、大雁、风声、虫鸣,冬——落雪、白霜、火盆。)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丽

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21 四季之美

春——黎明——鱼肚白的天空、彩云 夏——夜晚——明月、萤火虫

秋——黄昏——归鸦、大雁、风声、虫鸣 冬——早晨——落雪、白霜、火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感受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

2.回顾课文,课文写了四季最美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最美的景物分别有那些?

学生回答。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丽 1.出示描写彩云的句子。

2.自由读这一句话,说说它美在哪里?(鱼肚色的天空和红紫红紫的云,色彩对比强烈,突出彩云之美。)

3.出示第二自然段,讨论:作者为什么将明亮的月夜之美一笔带过?(突出暗夜之中的萤火之光,给无月的夏夜增添了神秘与生机。让人更加沉迷。)

4.讨论:为什么说“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会动人呢?为什么“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叫人感动呢? (“急急匆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鸦归巢时的急迫,让人不禁想象:在乌鸦的窠巢里是否有嗷嗷待哺的幼崽正在等待父母的回归呢?这深切的感情怎能不动人呢?“比翼而飞”将大雁南飞时的情景更加美化,而大雁南迁,需要飞越上千里才能到达生存之地,让人不由升起对生命的敬意,这难道不让人感动吗?)

给“萤火虫”“归鸦”“大雁”以动态的描写,让整个文章显示出独特的生机与活力。

5.品析“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贬低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早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落雪或铺满白霜的早晨,周围的一切都是银装素裹,美不胜收。寒冬之时的炭火带给人温暖的感受。烤着火盆欣赏冬景,一派闲逸之情跃然纸上。

三、总结全文,随文练笔

1.本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本文作者由总到分,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中不同时段的不同美景的描写,写出了春的绚丽,夏的迷人,秋的动人,冬的闲逸,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对四季的无限热爱。

2.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注意写景时的手法。

学生书写,并分享,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评析、总结。 板书设计: 春——绚丽 夏——神秘 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对四季的

秋——动人 无限热爱 冬——闲逸

23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鸟的天堂的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2.指导学生朗读和体会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的美丽。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1.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鸟的天堂的图片资料,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理清课文顺序,学习第一次去“鸟的天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天堂”应该是什么样子?那鸟的天堂呢?你想象一下鸟在那里会怎样生活?今天,老师带带大家去“鸟的天堂”游览一番,好吗?

2.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

3.(出示图片)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鸟多 自由) 4.师: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板书)一定有更多的体会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②标出自然段序号。③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2.检查反馈。

①标出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一读。 ②组成小组、轮读课文,互相检查读音。 ③课文写了什么景象?(相机板书:榕树、鸟) 三、细读课文,细细体会

1.“榕树”、“鸟”这两部分,喜欢哪部分就认真读读直接描写它的段落。

2.你特别喜欢的语句用“ ”画出,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3.自读相关段落、语句,圈圈画画。 四、品读课文,体会树美

1.细读第七、八自然段,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2.学生汇报说。

①这是一棵高大(庞大、巨大)的树。 ②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③这是一棵高大美丽的树。

师述:大家说得都没错,但哪一个更准确呢?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可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找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

① 学生回答交流所划找的重点词句: 课件出下列句子 a.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 b.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树叶绿得可爱。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

c.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这处看,这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

d.这棵榕树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e.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② 引导理解体会以上句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从哪几方面写大榕树的?

板书:远——近 树干、枝叶

师:的确,正因为大榕树有着树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许多根又直垂到地上,简直是一个奇观,难怪作者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的、赞美的)

五、摘抄句子,积累语言 摘抄喜欢的句子,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关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自由回答。 2.思考: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大榕树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二、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出示课件(12-13自然段的内容)

2.自由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鸟多、活泼可爱)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

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形容美好的事物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4.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过渡:是啊,正因为这棵枝干茂盛的大榕树,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同时,这里的人们与鸟儿和谐相处,所以,这里成为了“鸟的天堂”。

那小鸟在这里怎样生活的?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体会到的 ? 5.学生读完后问: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再回到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再次指导读12、13自然段

三、学习表达,随文练笔

过渡:是呀,“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读一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指导感情朗读,并体会领悟作者在表达中饱含的感情。

2.课文为什么能把“鸟的天堂”写得生动,你学到了哪些写景的方法?(观察仔细;写景按一定的顺序;融入自己的感情。)

3.请你用文中学到的写法写一篇小练笔《我心中的天堂》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第一次:傍晚 大榕树:枝干不可计数、树叶绿得可爱

第二次:早晨 鸟: 鸟多、自由、活泼 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24﹡ 月迹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2.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2.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板书“凸”、“凹”--问学生读音(tū、āo)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

2.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

3.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4.简介贾平凹。 5.引出课文《月迹》。 二、初读课文,寻月之迹

1.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读课文,赏月之美

1.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课文,探月之喻

1.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延伸,书月之华

1.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2.小结: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板书设计: 寻 镜子 月 眼睛 迹 水杯 月亮无处不在 美好无处不在

习作: 即景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做到整体看全,部分看细,特征看真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对景物进行静动结合的描写,写出景物的变化。

3.通过写景抒发真情实感。 4.乐于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

1.找准参照物,学会以它为焦点,进行全面有序的描写。 2.对景物学会动静结合的描写,写出景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一定去过不少地方旅游吧?当我们徜徉在山水之间,欣赏着各色花式时,一定感觉很美吧!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自己在旅游时拍摄下的照片,和大家一同分享美景带来的愉悦之情!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即景”,即景就是眼前的景物,跟我们之前的写景文章有所不同,不能按四季顺序写。适合的题目有:雨中即景、日落即景、田野即景、窗外即景……

三、佳作引路 提炼方法 1.按照时间顺序 (1)出示幻灯片:

清早的海是最美丽的。碧蓝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与蓝天相接。太阳公公悄悄地露出半边脸,把海水染成一片淡红。四周静极了,只有海水轻轻地冲刷着礁石,就像妈妈在为自己的孩子梳洗打扮。远处,群山起伏,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

太阳公公越升越高,用它耀眼的光芒打破了海的宁静。洒满阳光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像铺上了一层金子。小浪花离开了“母亲”的怀抱,调皮地拍打着沙滩,它们捧着一个个美丽的贝壳送上岸来,逗引着孩子们。

是谁为海妈妈头上插了几朵白色的大花?噢,是海鸥。它们在海面上盘旋着,鸣叫着。突然,一只海鸥对着海俯冲,身子刚碰到海水又飞了起来,嘴里还叼着一条银光闪闪的鱼呢!

傍晚,鸟儿们都归巢了,天空中隐隐地可以看见星星。太阳公公劳累了一天,沉入海底悄悄入睡。海面上波浪轻轻起伏,那是海妈妈正在为自己的孩子摇摇篮。时而吹来一阵阵清凉的海风,好舒服!一切都沉睡了,海面又恢复了宁静,只有海妈妈举起的夜航灯在海中央一闪一闪,为夜归的船只指明方向。

啊!我爱你,大海──慈祥的母亲。

读一读,想一想:这段采用了什么顺序描写了大海?(时间。) 出示幻灯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清晨的海、中午的海,傍晚的海。词汇丰富,比喻拟人修辞得当。

(2)有样学样,进行练习

老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在描写景物中可以运用时间顺序!尤其是对固定的景物,比如,小河,花坛、大树……都可以按照早、中、晚的变化,将他的特点进行详尽的描绘,现在,我们开始运用这种顺序做练习!

小河

老师:是根据早、中、晚。 学生:…… 2.按照空间顺序 (1)出示幻灯片:

雨水自空中落下,像一支支利箭射落下来。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这段话都描写了雨水落在什么位置?(空中——屋檐——地上) 采用了什么顺序?(空间)

出示幻灯片:按空间顺序,即游览的先后顺序,将一处景物进行全方面的描写!

(2)有样学样,进行练习

老师:空间顺序,就是根据这处景物中不同空间位置的景色进行描述,中间还有着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小顺序,现在我们开始针对你某次旅游的景点做练习!比如:游颐和园,爬山……

学生:……

出示幻灯片—— 爬山

站到山脚下,抬眼一瞧,树林丛生,只有极少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照射下来!我和妈妈比着、赛着向上攀爬,沿途除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别无其他!好一会才爬到半山腰,我选了一处靠边的位置,向下一瞧,刚才还宏伟的建筑物,现在已是“矮了半截”,车水马龙也显得密密麻麻了!满山的绿色像是玉石点缀着青山,偶尔几株果树上,鲜红的果字煞是惹眼,真所谓“万绿从中一点红”,大概如此吧!在妈妈的招引下,我们又继续了旅程,中间是几度休息,最后在嫉妒疲惫之下才登上了顶峰!休息之余,我放眼望去,不禁心旷神怡,底下的人和物早已是模模糊糊,那座宏伟的建筑物,也不过依稀可见。环视四周,连绵不绝的青山,处处裹着“青翠的玉石”。

3.按照先总体后局部顺序 出示幻灯片:

家乡的芦苇塘尤其迷人。(总写)夕阳向大地洒下金辉,整个苇塘披上了一层金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些鸟本来就很漂亮,此时就更漂亮了,那羽毛闪闪发光,明亮耀眼。那翠绿的芦苇像用碧玉装饰成的,闪射金光,苇塘变成金色的了。(分写:静态)这时,塘中又显得那么静。没有鸟叫,没有芦苇的碰撞声,也没有青蛙的叫声。芦苇好像很疲倦了,耷拉着头,弯着腰,鸟儿也缩着头躲在苇丛中。这一切构成了恬静的苇塘。(分写:动态)

老师:这是先整体后局部的描写!并且文章也重点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出示幻灯片——

总结:观察顺序共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先整体后局部顺序。

四、激发需求,自主习作

1.怎样写好今天的文章呢?咱们先去户外观察一下,自由的说一说。写的时候应注意一下几点:①选好一处景物,确定内容。②仔细有顺序的观察,抓住特点。③描写有序,条理清楚。句子生动具体,字里行间表达你对这处景物的喜爱之情。④动静结合。写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有声有色,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

2.激发写作需求:大自然中的每一处景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好的回忆,令我们流连忘返。拿起你的笔,把身边的美景记录下来,时时刻刻给自己留下美的享受。

第二课时

一、整体评价

1.回顾本次习作的要求。

2.对全班习作进行整体评价,指出优缺点。 二、佳作欣赏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习作,说说文章好在哪里?

2.找出精彩之处,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写景,是不是写出

了景物的动态变化?

3.再看看文章,说说你觉得不好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总结:一篇好的写景作文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呢? 5.学生分小组交流。(我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是好的成语多,好的句子多,字数要够。我觉得好文章要有条理,语句要通顺。语句优美,重点突出。能够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通过写景,表达真情实感。)

三、集体修改

教师运用多媒体投放一篇本班习作,集体交流,然后再读一读,感受修改后与修改前的不同。

四、佳作赏析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更精彩的即景描写片段。 五、自我修改

1.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小组内互相朗读修改。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教学,使学生感知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 2.指导学生练读句子,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来描写事物,使语言更生动。

3.指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设计海报。 4.积累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出示课本中二个例句及二位同学的交流。 2.请二位学生读一读对话。

3.小组交流讨论:二个句子是用什么方法把事物描写具体生动的?

引导归纳: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动写静、联想想象的方法

4.大家回忆一下,本单元还有哪些课文中的句子写得优美生动,作者用什么方法把事物描写具体生动的?

5.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 二、词句段运用 1.多媒体出示句子: (1)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朝巢里飞去。 (2)院子的中央,有一颗桂树。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颗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了。

2.学生齐读这两个句子。

3.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景物时用了什么方法?

师小结:作者用拟人、联想想象的方法加以描述,把一个画面描写地更具体生动。

4.练一练:仿照句子写一写 (1)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2)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3)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新诗。 2.出示《渔歌子》,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3.引导学生划出古诗的节奏停顿,再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提出疑难问题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你认为这首诗那句写的好,好在哪里?

5.理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景物和情感。 6.配乐指名朗读。

7.赏析: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景图。此诗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诗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南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8.小组背诵,集体背诵。

二、指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设计海报。

为元旦联欢晚会设计一个海报,要有打动人的语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