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艺术原理论纲

2020-06-21 来源:榕意旅游网
艺术原理论纲

顾永芝;顾学帅

【摘 要】艺术学是研究人类艺术活动规律的人文科学,它由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分支学科构成.艺术原理是其中的基础学科,它不仅直接阐述人类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而且影响并指导艺术史研究和开展艺术批评.艺术学的基本原理是:1.人学原理;2审美文化原理;3.自律原理;4.他律原理;5.传承性原理;6.现代性原理;7.现实性原理;8.超越性原理;9原创性原理;10.整体性原理.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卷),期】2010(000)003 【总页数】5页(P130-133,114)

【关键词】艺术;艺术学;艺术原理;论纲问题 【作 者】顾永芝;顾学帅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0-03

艺术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门专门学科,它包括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三个互相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艺术原理是其中的基本学科,它不仅直接阐明人类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而且规定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方向,影响并指导着艺术史研究和开展艺术批评,从而形成了一系列艺术学的基本原理。

艺术原理既是艺术学的基本学科,又是艺术学各分支学科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基础性和前沿性的先行学科,非常值得重视。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分别研究了各有创见的某个或某些原理以及相关方面,但至今尚未有完整的成体系的系统论述。取诸家之长,初步把艺术学的原理概括为十大原理: 一、人学原理

“人学”这一专门术语在我国大约从清末开始正式使用,用以指称人文科学,与历来的天学、地学等相对应,从而成为一种科学门类,主要强调有益于国计民生,关注于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人学原理是艺术学的第一原理,其根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民本精神的集中体现,强调艺术为了人、人生、人的物质生存或精神、心灵的升华。这种为人而艺术的人学观,一直发展到现在,集中表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艺术的人学原理,是“以人为本”在艺术中的实现。其主要内容是:

1.艺术的目的、宗旨是为了人,为了人生,为了民生,为了人的乐生,为了人的彻底解放、全面发展和人性的完善。艺术应该成为人的精神家园,成为人的价值追求及其实现的归依。

2.艺术的对象是人,是人的生活,人的心态、心境、心意、心灵,人的命运,人的愿望、理想,人的情感,人的外宇宙和内宇宙。

3.艺术的主体是人,创造主体、传播主体、接受主体、批评主体都是人,艺术的是非、成败、得失、优劣,最权威的裁判者是人民。艺术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表现并发展人民的首创精神,完善人生。

总之,艺术是人之镜、心之桥、灵之舞.艺术是为了人,以人为主体对象的,由人创造的,供人享受的。人学原理是艺术的根本原理,体现在一切艺术理论和实践中。 人学原理曾经遭受非议、否定,其主张者曾经带来厄运。但它不仅抹杀不了,而且

更加深入人心。这一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然而,近二十年来,人学原理又不断遭遇曲解、误解,甚至被引入歧途。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以人的物质欲望代替人的精神提升,以人的肉体代替人的灵魂,以人的自然性代替社会性;第二,以原生态化使艺术中的人自然化、原始化、野蛮化,以至丧失精神、灵魂,成为行尸走肉;第三,热衷苦难,鼓吹苦难写作,使艺术中的人生灾难化、苦恼化,活着便是万韧难逃,活着就得苦海无边,活着就要受尽凌辱,要么生不如死,要么活着就是目标;第四,宣扬低俗,强调身体写作,在艺术世界中充斥情欲,展览恶行秽迹,宣扬享乐至上;第五,热衷日常生活,鼓吹消费主义,放逐思想,丢弃精神,丧失人文,失却理性;第六,追求实用价值,宣扬“纯粹的娱乐”,丧失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审美文化原理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聚集和提升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及其相互渗透的结晶。文化的实质是人的人化过程及其成果,文化的核心是人的精神品级。其突出表现就是价值取向。因此,文化活动,归根到底,就是价值建构活动。审美文化更专注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融、统一,一方面强调文化的具体的独特的感性形态,一方面强调这种感性形态的理性精神和价值品位。同时在这二者的高度统一中彰显与提升审美价值,精神品级。艺术是文化,却并非一般性文化,而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艺术的实质就是创造审美价值,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价值的选择与创造过程,艺术活动与价值选择密不可分。当前,艺术的价值取向,必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艺术的审美文化原理具体表现为: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文化产业形态特征,其契合点就是价值建构。这是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关于艺术性质的本质观基础,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艺术学的第二原理。

艺术的审美文化原理主要显示艺术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活动,这就是审美文化活动,或者说,艺术是一种审美文化形态。这一原理的基本内涵是:

1.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它在社会中的定位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部分。社会意识形态性是艺术的基本属性,因此,艺术永远不能脱离社会,脱离历史,脱离现实,不能背离主流社会意识,当前,就必须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2.艺术不是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审美意识形态,因而,不能把艺术混同于政治、道德、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当然也不能脱离它们。

3.艺术又不是纯粹的审美意识形态产品,一方面在物质层面上,可以通过产业化生产创造并制作出艺术商品;一方面,在精神层面上,以物质性商品为载体,蕴涵着深厚而丰富的民族精神、人类精神,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丰厚的情意和伟大的人格力量。艺术永远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永远喷溢着精神火花,永远高扬着人类灵魂的真善美,永远饱含着审美价值。所以,艺术可以是物质产品却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性产品,而且不全是物质性产品,其中都蕴含着精神因素。艺术品既是商品,是有价的,又不同于一般商品,是无价的。艺术品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更注重社会效益。

4.艺术必须适应并满足时代、社会、人民(接受者)、市场的需要。能否满足需要是艺术成败得失的关键。

审美文化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往往产生偏颇。在强调意识形态性质时,把艺术混同于政治,把艺术当作政治工具。在强调审美特征和文化产业特征时,又会把艺术美停留于形式美,只强调技艺,或者把艺术混同于一般物质性商品,放逐其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淡化以至曲解审美属性,使艺术从圣洁、高雅的殿堂堕入低俗不堪、满身铜臭的泥潭,成为金钱、私欲的附庸、工具。 三、自律原理

自律和他律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伦理学用语。借用于艺术学,自律是指艺术的本体规律、内部规律、特殊规律,是内在的、自身具有并遵循的基本原则;他律是指艺术的客观规律、外部规律、一般规律,是外在的、制约着艺术不可违背、脱离的客观

规定性。

艺术学的自律原理是指艺术的特殊性、独特性,其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艺术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艺术规律,另一个方面是艺术主体特别是艺术家的自我规定性,是既自守自律,又自守他律,也就是艺术家的自身修养和能力。其中主要包括:

1.艺术的特殊本质是审美性,艺术的价值是审美价值,艺术的目的是以审美境界、审美精神、审美追求培育审美人生,提供审美精神乐园,让人诗性栖居。 2.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文化性,是情、理、象的高度统一。 3.艺术发展的本体规律是继承和创新。

4.艺术的生命是创造、创新,是“这一个”,是“第一个” 。 5.艺术创造的真谛是对象化、形式化、技艺化。

6.艺术的对象是人的整体生活、人的全灵魂和人的全人格、整个命运。 7.艺术家以至艺术主体都须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提升人格精神,净化心灵、情感,强化社会责任感,增强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能力。 四、他律原理

艺术的他律原理是与自律原理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如影随形、不可分割的,就好像一枚硬币相对应的两个方面。其基本内涵是: 1.艺术的发生基于客观的社会实践;

2.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客观的社会经济;同时受到社会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等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影响。

3.艺术始终根植于客观世界,基于社会生活,基于社会人生;艺术始终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政治多极化,全球文化多元化,国内经济市场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审美手段多样化,形成了影响艺术的客观语境和外部环境,成为艺术不可逾越的新的他律因素。

4.艺术始终受动于又能动于客观世界,始终打上时代的、历史的、民族的、阶级的、地域的烙印,并始终影响着社会、人生。

5.艺术的他律原理始终消融在自律原理之中,自律原理中始终渗透着他律原理。自律和他律始终是辩证的统一。

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中,自律原理和他律原理往往既受到曲解又遭遇割裂。艺术的自律性被曲解为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又被当作脱离历史性、社会性及其实践性的纯粹主体性、个体性以至私人性,艺术活动成为私人、个体的“自我表现”,艺术成为宣泄私欲、满足消遣娱乐、获取金钱、追逐名利的手段。艺术的他律性则被曲解为政治功利、社会主流意识以至真和善,并在嘲弄、戏谑中排斥他律原理,进而解构政治、丑化中国形象,伤害民族自尊、追逐怪异、展览丑行秽迹、宣扬血腥暴力等等,一度成为风气。而艺术的自律性和他律性本是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交融统一的有机整体,也往往遭受阉割,扬此抑彼,强调自律性便失去他律性,强调他律性,又排斥自律性,各自走向极端。 五、传承性原理

传承性是艺术学的第五原理。艺术的传承性原理是艺术的发展规律之一,是与艺术学的他律原理和自律原理密切相连的。这是因为,艺术的发展总是在艺术的客观规律和本体规律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传承性主要是就艺术的本体规律而言的,自律性中包含了他律性。 其主要内涵是:

1.艺术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基础。对传统的继承是全方位的。包括本民族的、自己祖国的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对传统的继承是全面的,包括内容、形式、审美观念、创作方法等。对传统的继承是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艺术的历史继承性是艺术的历时性特点。

2.艺术具有传播性、交流性。传播性、交流性是艺术的共时性特点。 艺术传播、艺术交流是艺术实现功能、增强效应、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艺术传播是艺术交流的重要保证、主要渠道和手段。 艺术传播和艺术交流是多渠道、多层次的。

艺术传播不断创新,在传播媒介、方式、手段和渠道等方面都要创新。艺术交流要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要全面化、多样化、全球化。 3.艺术具有接受性。

艺术接受是艺术价值的实现和增殖。

艺术接受既依赖于艺术客体,又依赖于艺术主体。 可接受性和能接受是艺术接受的关键。

吸引受众和引导受众、依靠受众和提高受众是辩证统一的。

艺术学的传承性原理主要是关于艺术的发展规律,在继承艺术传统中、在人类创造的全部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艺术交流中相互借鉴、互相启发、推动下发展,在艺术接受中检验实际效应、体察受众需求、爱好,从而在与社会、人民群众的结合中不断发展。传承性原理包含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辩证统一,例如,艺术传统本身精华与糟粕的统一,艺术传统继承中的吸收与剔除的辩证统一,继承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等等。 六、现代性原理

艺术的现代性原理与传承性原理是相互对应的,又是相辅相成的。现代性既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又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现代性,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主要是指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特性、品格。现代先进水平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又是人文精神方面的,更是社会进步方面的,还是制度方面的,而且集中体现在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方面。现代性之现代,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在我国一般特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时期,现在又往往是指工业化特别是后工业化以

来的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另外,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具有当时先进水平的特性和品格。

当前,艺术的现代性原理则是指艺术活动、艺术理论达到现代社会先进水平的基本规律。其中主要是现代科学精神、现代人文精神、现代审美精神和现代艺术精神,特别是现代人格精神。这主要表现在: 1.贴近现代社会,推进现代社会建设。

2.充分体现现代人文关怀,全面对待消费性审美、网络文化和图像艺术以及高科技手段。

3.坚持全球化视野,立足本土化实践。 4.拓展艺术包容,坚守核心价值体系。

现代性原理的核心是与时俱进。艺术不仅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科技、人文、社会特别是人自身的发展,而且引领时代潮流,适应性之中更要有先进性、导向性。因此,不是现代艺术就自然地具有现代性,而是在适应现代、引领现代的现代观念、理念中创造出充满现代精神的现代艺术。现代性不是照搬西方现代国家的现代艺术,更不是模仿其新奇性、怪异性艺术,而是立足本土、借鉴他人,创造出充满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原创性的中国现代艺术。 七、现实性原理

现实性原理是艺术学的第七原理,是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根本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在艺术学上的体现。现实,一般是指客观存在的人类实践、社会事物和大自然。现实性,则是指人的思维、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与客观存在相一致的程度,而这种现实性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实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由此可见,艺术之树,只有永远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才

能永葆枝强叶茂、花丰果硕。其基本内涵是:

1.艺术的源泉是现实社会、现实世界、现实人生。艺术的主题、题材、思想、感情、灵感都来自现实的社会生活。

2.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必须在亲身实践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艺术作品必须扣紧现实,关注现实,反映现实,表现现实,引领现实,适应并满足又指导现实需要。

4.艺术批评及其艺术接受都须回归现实,接受现实实践检验。

现实不是静止不变的现实,而是持续发展的现实;现实不是孤立的历史碎片,而是历史长河中的古今联结处;现实不是时代空间的点点滴滴,而是时代空间的汇聚点;现实不是艺术家眼中的感受区,而是艺术家灵魂中的聚焦点。因此,艺术中展现的现实是具有整体性的,既具有历史纵深感,又具有现实的厚重感,还具有独创性。同时,它既具有显著的新奇性,还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异性,更具有鲜明的主体独创性。艺术的现实真实性与思想倾向性,艺术的现实表象性与穿透现实的内涵深刻性始终是水乳交融般统一的。 八、超越性原理

超越性原理是艺术学的第八原理,是与现实性原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也是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根本规律之一。主要表示,艺术一方面紧扣现实,关联现实,既来自现实,又回归现实,一方面又不拘泥于现实,不拘泥于现实的表层,不拘泥于现实的当前,不拘泥于现实的局部,同时又不断地超出、越过现实,高于现实。这就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艺术中的世界更高出、胜过客观现实世界。艺术永远是现实的,又永远是理想的,艺术的创作方法是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基础的。艺术的超越性原理的基本内涵是:

1.艺术超越了个人功利,超越了实用功利,进入了超功利的更充满精神功利性的深远境界。

2.艺术超越了一切感性形态,进入了更为深沉、更为高超、更为完美的审美境界。 3.艺术超越了一切时空,进入了具有永恒性的无限境界。

4.艺术超越了现实规定性,进入了想象、虚构而又与现实关联的人类重新创造的另一世界。

5.艺术超越了现实的局部,个别和具体的人、事、物,展现出全局、整体、历史动向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充满了可以化为现实的理想光辉。

6.艺术超越了现实的实用需要,艺术不能只停留于现实的某一实用需要,艺术必须摆脱实用主义的羁绊。

艺术的超越既是审美超越又是现实超越,同时是心灵净化,人格提升。总之,是一种精神超越,人文升华,同时是一种实际超越、真实超越。

艺术超越不是幻想中的超越,脱离了现实的超越是一种虚幻的超越。艺术超越也不是自我的主观超越,脱离了客观现实的超越是一种虚假的超越。艺术超越同样不是观念超越,脱离了形象显现的超越是一种空泛的非艺术超越。 九、原创性原理

原创性原理是艺术学的第九原理,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艺术自始至终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是最富于首创精神的,始终是在创造、创新。艺术的灵魂就在于创新、创造,是自身独有的创新,是原创,是首创,艺术与模仿、抄袭应该是绝缘的,其基本内涵是:

1.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视角、独特发现、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领悟,凝聚为独特的审美意象。

2.艺术家对艺术语言,艺术方法,艺术技巧的独特运用和创造凝聚为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

3.艺术作品开创了艺术世界的新景观,成为史无前例的“第一个”、“这一个”。 4.艺术创造开启了新的世界、新的人生、新的精神境界、新的现实追求、新的审美

价值、新的艺术前景。

5.艺术创作的成果总是给艺术史提供了新的艺术信息,甚至开辟了新的领域,出现了新的面貌,留下了新的发展印记,总是给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闪亮了新的视界,总是给社会创造了新的景观,给人以新的启示、新的思考。

当前,我国艺术生产力日益旺盛,原创力日益增强,但类型化、表层化、趋同化等丧失原创性的倾向十分明显。例如,追逐欧美的消费文化,热衷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例如,官场小说创作的类型化,在审美视野方面处于世俗性日常生活层面,在秘书、司机、亲信、太太等圈子打转转,在审美内涵方面低俗化,在官场、情场、商场中寻找纠葛,组织情节,在审美价值方面追求实用,认同世俗,满足个体私欲,赞赏名誉地位;例如,影视中英雄形象的创造,在摆脱了“高大全”“三突出”的模式后又形成了草莽英雄类型,似乎越粗俗越任性越英雄。阿Q、祥林嫂、孔乙己、华老栓、狂人等原创性、厚实性、深刻性、鲜活性的人物形象已很难再见。在书法创作中,玩弄新奇、怪异,用拖把代替毛笔,用反写代替书艺,用作秀代替原创等等。失去了原创性,也随之失去了厚重性、深刻性、鲜活性,艺术的审美价值,艺术的生命也就岌岌可危了。艺术创新的原创力的根源既在于深入生活的程度和思想的深度、情感的力度,也在于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还在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强烈。 十、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是艺术学的第十原理,是艺术活动的根本规律,也就是艺术活动的客体和主体及其艺术形象都是一个个的具体的、个别的、独特的个体,但所反映和表达、展示的都远远超越了单一的个体,而通向了人类的、世界的整体,其关键就在于从联系中,从关系中通过个体反映、表现整体,具体展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基本内涵主要是:

1.艺术总是由个别反映一般,以小见大,因微知著,以一当十,因而艺术创作强调典型性。

2.艺术总是从世界的联系中,从人、事、物,主客体间、主体间、客体间的联系中去感受、体验、领悟以至去创造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艺术世界,所以艺术活动遵循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性。

3.艺术总是从发展中感受、体验、领悟以至去创造出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艺术世界,因此,艺术总是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可见,艺术活动更须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 整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质,是艺术的独创性、个别性的根基和旨归。这正如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包忠文先生所说:“文艺的实质在于观照现实的全人生、人物的全灵魂、作家的全人格。”[2]56“艺术地认识和表现现实的人的全灵魂,是艺术地掌握世界的规律的核心,是艺术规律的精髓。”[2]8当前艺术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在于缺失这一整体性,尤其是疏于人物灵魂的刻画,更缺失对人物全灵魂的观照、探索和展现。

整体性原理除了表明艺术本身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以外,还一方面表明艺术原理之间既各具独特性,各具特定规律,又相互联系,具有统一性,形成共同的艺术规律;另一方面又表明,艺术原理与哲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等各学科原理既各具独特性,又相互联系,具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意识形态的共同性,形成了更大范畴的整体性,表现了更广阔的整体性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2]包忠文.艺术与人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5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