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道家人生智慧

2021-10-15 来源:榕意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道家人生智慧

作者:马玲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3期

摘要:

自老子创立道家以来,以“道”为核心的思想影响中华文化千年之久,有关“道”的人生哲学也深刻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道家智慧蕴含着大量对人生的洞察与探讨,即使放在现今社会来看,也有相当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道家;道;人生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以一本仅有五千言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同时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然而仅仅就是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幅散出无数对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的经典名句和哲学道理。由此看来,即使道家从创建时间上来看已是封尘之物,其思想中蕴藏的人生智慧却是经久不衰,深入人心。对道家的人生哲学进行探讨和研究,也是意义深远的。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我们,若能就道家思想而“取其精华”,必能对生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活出更有价值的人生。

道家理论的核心是本性自然的“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道家从人的自然性着眼,视人文礼乐为对自然和人类本性的破坏,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通过效法自然,返朴归真,以实现精神自由的逍遥人生。 一、自然无为,安时处顺

“自然”和“无为”是道家思想的理论重心。“自然”是指不加人为强制的本然状态,是不着人为、自然化生的意思。“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解作顺应、尊重客观规律,不强作妄为之意。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家对社会和自然的洞察、研究,都力图采取客观的视觉和冷静的态度。

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一直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他本身具有的可能趋向而运行。“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规则,有害于社会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到,“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但老子的“无为”思想发展到今天,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却把它认为是什么事也不去做,只图安于现状、贪图享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他们以为可以通过“真正”的“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这哪里是老子的本意?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不妄为,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真正的“无为”要的是我们要重视基础,重视根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下去,但如今的我们做什么事总是喜欢找捷径,喜欢急于求成,喜欢“复制”,喜欢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过得更精彩一点,但在这同时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别人的那种成功是不是我所想要的?别人的成功经历到底适不适合我?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迈克尔·乔丹,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奥运冠军,冠军永远只有一个。可是我们所有人都似乎视而不见,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冠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我们当中到底有多少人去了解过自己,了解过别人。明明栽下的是一颗苹果,可是我们非要叫它结出梨来,可能吗?看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周围,人们都在做些什么。当父母的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就给他提出了将来要考上某某某大学,成为什么什么家等等;当老板的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今天到底赚了多少钱;当领导的眼里也似乎只有了 GDP;当教练的要求他们的每一名队员都要成为世界冠军。我们在这里有没有想过,做为一个人,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钱人,成为一个科学家?也许这只是我们当中一部分人想要的,也许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做到。但我们太喜欢趋之若鹜了,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了,已经完全没有了“自我”的概念,成为了一个被抛在世的无根之人。我们学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去妄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要我们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真正的“无为”。但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要得到“道”。而“无为”的观念则是对“自然”益于的写状。这一观念运用到统治者身上,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展,以阻止对于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对于人民来说,是让他们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另外,还可以从养生的角度出发,理解为顺合生命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可见,“自然无为”四字看似平凡,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人们去挖掘和思考。 二、物极必反,贵和有度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支配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而事物对立的双方又各自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是“道”的永久不变的运动规律。正因为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为了避免事物向不利的方面转化,故必须防止走极端,做到“贵和有度”。“和”即和谐,“有度”即适度不过分,这四个字即是说:要去除极端、奢侈和过分的行为,以保持事物内部的动态平衡,才能防患于未然。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大致意思是万物不能长久,功业既成,引身退去,是自然的规律。中国历代官场上的许多智者都信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两句话。正因为认识到这种祸福相倚的关系,并能预作安排,所以能够明哲保身,避免灾祸。范蠡隐退做富豪、文种痴迷终被害,张良装病学神仙,韩信功成身遭诛。历史上种种事例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诚然,以当今社会来说,“弱肉强食”“胜者王,败者寇”的规律已成为人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共识,且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的人少之又少。但不可否认,“贵和有度”这一思想确实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为人处世原则,时刻提醒我们做事不可极端、凡事防患于未然。 三、柔中有刚,以柔胜刚

“柔弱”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认为,“柔”是制胜与成功的关键,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的处于下位,柔弱的处于上位。就好比石头坚硬,水滴柔软,但水滴可使坚石为之洞穿;蝼蚁柔弱的微不足道,大坝坚硬的与滔滔洪水相抗衡,但柔弱之蝼蚁却能使大坝千里溃决——简而概之,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中华文化中对于“柔”与“刚”有着深湛的辩证认识,老子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老子的“柔弱”观包含着以柔克刚、刚中有柔、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等许多丰富的内容,所有内容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万物需以柔渗刚,以柔化刚,才能制胜成功,始终充满生机。做为个体,每个人总希望能成长起来,强大起来,这是由柔弱而至强大;但坚强如转为刚愎,或变为逞强,则祸根已伏,与“死之徒”相去不远。世上有无数事例可以说明这一道理,但是这一道理又为无数人所忽视。需要强调的是,老子所说的柔弱,绝不是要人们软弱无能,而是处世立身行事要柔顺天道,迎合事物发展规律,不是硬拗乖戾、刚愎自用,而是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关于柔弱胜刚强,我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欧洲十世纪的时候,有位康拉特三世,他有一个仇敌巴伐利亚公爵,在一次交战中,康拉特三世将巴伐利亚公爵逼回城内,并把全城包围了起来,决定一举战胜仇敌。但是在欧洲的骑士有一种风度,不伤害女人。所以这个康拉特三世就对城内喊话了,说你们城里的这些女人,我允许你们撤出城去。女人们就问可不可以带一些需要的东西,康拉特三世就想人都放了还差点东西吗?再说女人那么柔弱能带多少东西,就同意了。过了不久城门打开,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纷纷走出来,并且全部抱着自己的孩子背着自己的丈夫,有的还用工具拖拉自己的父母,就连巴伐利亚公爵也坐在他妻子的肩上。虽然早已超过了女人们能承受的负荷,但是为了她们爱的人,她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康拉特三世本来杀人不眨眼,但是看到这一幕,他也留下了眼泪,他也被感动了。这些女人向敌人证实了一点“柔弱胜刚强”。

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中,搜救人员通过探测,发现了废墟下一个奄奄一息的母亲,用双手撑地用后背挡住上面坍塌下来的墙壁,身下留出了一空间,他的出生不久的孩子就在下面。当搜救人员救起孩子时,孩子已经死了。但搜救人员不得不骗这位母亲说他的孩子还活着,因为一旦知道孩子已经死了,她一定会失去最后支撑的力量。当艰难的救出这位母亲时,她的两臂因为长时间支撑,已经无法弯曲,而这个柔软的身体迸发出撑起几吨重石块的力量,感动了所有人。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着。一位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从6层高楼坠落,以惊人的速度冲到楼下,用双手托住了孩子,给了孩子生的希望。事后专家们发现,这位母亲奔跑的速度甚至超过了世界冠军,母性迸发的力量着实让人敬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谦虚柔和是做人处事之根本。满招损,谦受益。老子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错误,让谦虚为妄知和改正错误在心中预留天地。故而,只有谦虚方能明道,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所以,善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我能虚静谦柔,明白天道,知一理包乎万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者道之用”;凡物凡事,不可违自然之理,顺则吉,逆则凶;去其主观任意,因物之性,随易应物;“为无为,事无事”“不敢为天下先”。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事物的自然之道相争,则将无所不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物极则反,过盛必衰,盈满则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这也即是孔子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过犹不及”,孟子所谓“仲尼不为已甚”之意。列宁也说:“真理走过一步,即是谬误。”?为人处事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柔顺自然,持中和之道,无过无不及。虚则明道,柔能克刚,不盈则弊不新成。谦虚柔和可谓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之则。

老子的人生哲学和他的政治哲学相同,也只是要人无知无欲。详细的节目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他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四、崇俭节欲,力戒奢侈

道家将俭啬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俭啬是“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就像大树之根深扎而不可动摇。对于一个人来说,养生之道也在俭啬,即适动静之节律,省思虑之费神,食清淡之饮食;爱其精神,啬而能藏,不竭而尽之,顺其天道自然。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老子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范应元解释说:“躁极则寒,寒则万物凋零;静极则热,热则万物生长。是知躁动者,死之根;清静者,生之根。故知清静者,为天下之正也。体道者,成而若缺,满而若冲,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辩而若讷,亦无不出于清静矣。虽然,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静为正尔。”

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不必成毁系于心,荣辱劳其神,从而达到哀乐不能入,以理化情的逍遥境界。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经常保持澹泊清静的心态,致使神安体健,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道家引导人们超然物外,不为追求财富或物质享受而苦恼。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不与物迁”“不为物累”,才能保持崇高的节操,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在这方面,深谙道家哲理的苏轼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正是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态度,支撑着一生坎坷颠沛的苏轼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以恬静的心态去体悟自然和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冯达甫.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纪琴.庄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张宜雷.道家妙语[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5]洪修平.道家道教与现代社会人生(提要)[C].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