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 1 - 征着本宗族势力大小的则是门前的一对石鼓,石鼓越大,表明宗族势力越大。而像陈家祠这种由高中科举为官的族人出资兴建的石鼓更是极具雕刻的艺术美。姓氏祠堂的厅堂内一般会悬挂着写有堂号的匾额或者是本宗族重要祖先的字号。人们用堂号来区分同姓宗族不同的分支,有利于同姓宗族之间相互认同,共同弘扬祖德。建造者还会加挂楹联在匾额的左右,用来说明家族的来源与发展。堂内的柱子也会高挂很多对联,内容都是描述祠堂的成因和一些家族概括。始祖和其他重要祖宗的神主牌位就会摆放在祠堂内的神龛,供人们参拜和祭祀。 纪念贤人的祠堂在学术上被认定为是封建社会个人英雄崇拜的产物。贤人由于德才兼备,为当地如治水开槽,推行教化之先,抚恤民众等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备受当地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政府为了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又或是民间希望纪念贤人,于是官民联手共同建立了纪念祠以示敬意,让后来人更加了解祭祀对象的丰功伟绩,其中很典型的代表就是韩文公祠、陈白沙祠。得益于官府的出资,这类祠堂规格较高,规模较大,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这些贤人更是因为德高望重,感召力强,得到了后世子孙、普通百姓的高度敬仰。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祠堂不仅会演化成当地同姓宗族的祠堂,也会成为天下同姓人的重要祭祀地。 祠堂当初的建造保有着许多的重要功能,例如认祖归宗,光宗耀祖,同宗族互帮互助,作为处理宗族事物的场所等等。而在封建礼俗,封建制度日渐式微的今天这些功能慢慢褪去,但是传承弘扬文化
2
这个功能在今天却越发重要,要剖析这个问题首先要熟悉了解两个典型的祠堂代表:陈家祠,韩文公祠。 陈家祠又称为陈氏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陈兰彬,陈伯陶等知名士绅组织筹建,耗时五年,在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引自《岭南祠堂》。当时集合了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的力量合资而成,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6400平方米。是以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式的布局,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相互通连,共有大小十九座硬山抬梁式建筑。整个古祠规模宏达,装饰华丽,是宗祠建筑上的一块瑰宝。 整个陈家祠在建筑装饰上可谓雕栏画栋,无所不有,无处不有,有皆精品,穷极一时。无论是台基、墙裙、柱础,还是券门、栏杆、垂带、台阶、月梁都穿着巧工细雕的花岗岩;而在檐板、屏门、神龛、花罩已经斗拱雀替等木构件都披上了精美的雕饰;去到外墙上则披挂着六幅大型砖雕,其中以梁山聚义、刘庆伏狼驹尤为精美;最后正脊戴上一十一条陶塑瓦脊,群仙贺寿,麒麟送子~在惊叹工匠们的巧夺天工时各位更需留意的是这些刻刀所下之处留下的故事。首先说石雕,陈家祠大门左右两侧的石鼓上雕刻的内容是日月神、八仙和多子多福等内容的浮雕展现的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神话传说;石鼓后面的石台由于是奏乐班春秋祭祖时候吹啦弹奏、迎送宾客的地方,因此雕刻的内容都是讲求吉祥如意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至于聚贤堂前的石月台就用花鸟,还有荔枝、杨桃、仙桃、佛手等岭南佳果寄寓了希望
3
陈氏子孙终年以水果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虔诚敬意。而大面积的砖雕和门廊屏风等雕刻的就是传统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例如“渭水访贤、曾子杀猪、孔明智收姜维、和合二仙、百鸟图、无论图、梧桐杏柳凤凰图、松雀图、创大业儿孙永发图、渔舟唱晚图、黄飞虎反五关、六国大封相、韩信点兵、郭子仪祝寿图、李白退兵书、薛仁贵大战盖苏文、岳飞大战金兵、龙王八仙朝玉帝、夜宴桃李园、携琴访友、荣归故里”等等数不胜数。这些都是精彩灿烂的历史与故事,包含着华夏子孙千年百年的绚烂与不凡,彰显着智慧的闪光,照耀着百子千孙。可是如今有多少人一一读过这些故事,品味过故事的智慧,有多少能对这些传统文化如数家珍。功利主义,外来文化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的今天有多少人还会留有一丝罅隙的目光来感叹一句:它们是中国人的文化瑰玉。它们本应该是爸妈们在床头为孩子们描绘的声色世界、英雄热血,为他们展现的璀璨多彩、神幻幽秘。可是它们却被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替代,外来的公主王子无情地挤走了点兵大将和鹤游仙人,也难怪不知不觉中外国的月亮会比较圆。甚至这些灿烂的文化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甚至不能被解读传播,何其哀哉! 有时候我们只是忘记了,忘记了这一切是多么的重要。 在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忘记,他们还记得传统,还记得纪念贤人,还记得韩文公。 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广东省潮州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锋“双施石”下。原祠
4
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由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佑五年(1090),知州工涤讲祠迁至城南七里,苏轼专门为其撰写了《韩文公庙碑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常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祠应建于此,遂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引自《岭南祠堂》。回柱三门石牌坊上书刻“韩文公祠”四个字,从右门入,牌坊后甬道右侧,辟建近百米碑廊。从国家各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者留题的近500幅墨宝中,选出404幅,勒石镌刻,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潮州韩文公祠集萃20张,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资料,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起斐然。 而韩愈不是平白无故地收到潮州人民的爱戴的。唐代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所幸得到当时宰相裴度等人的说情,才改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被潮州人民奉为神,称其“功不在禹下”。潮州人民为此还将笔架山改成韩山,山下的鳄鱼溪改成韩江。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摘自《岭南祠堂》)因为人们崇尚韩愈,以至于推崇他手植这棵橡木。“韩词橡树”成为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郑兰芝曾题诗赞颂
5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守则倚栏杆 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生度岁寒 棱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 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上诗摘自互联网) 当我们用多维的角度去审视韩文公祠的时候就知道它不仅仅是封建时代的英雄个人崇拜的产物。 首先是一个榜样,韩愈下贬潮州本非其愿,乃以戴罪之身苟且一活。尽管如此,韩愈并没看低当时的岭南蛮夷,并没筹划贬谪后占霸一方当个土皇帝,他选择了对潮州当地开教化除兽害成为“吾潮导师”“百世师、百代文宗”,为当时的潮州发展做出了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贡献。建立韩文公祠一方面虽是纪念与感谢韩愈,而更有树立标榜,为千秋后世展示何谓“为民请命,做个真正的父母官。”真真实实地以韩公祠的恢弘,潮州的繁盛表达了中国人骨子里对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的崇敬与感谢,时时刻刻提醒别有用心的官场寻宝人行径的卑劣。也是明明白白告诉后人,德高望重之人必受世人敬仰,后人纪念。 其二,韩公在千余年来一直是潮州文教的代表性人物。在绝大多数潮州人民的心目中,韩文公的地位远远高于孔夫子。有鉴于此,韩文公祠的建立就成为一个文教兴盛,教育受重视的标志。古人读书旨在一朝高中状元及第,今人读书为了某日踏足名校前程锦绣。可是文教的意义远非于此。敢问众看官,当年韩公若非侍郎则不能
6
写出《师说》?若非刺史则不能治兽害?若非乌纱戴头则不能流芳百世?非也非也~~韩公祠的兴建从最初就不是纪念韩公当上的公职,头戴的乌帽,而是纪念他为潮州引进中原的先进文化,推动潮州发展。归咎起来皆是韩公本身学富五车,勤勉治学,一心为民而已。而崇尚文教的意义正是于此,知识在创造之时无一不是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擦出的思维火花既不为名亦不图利。带领西方飞跃进入近代化的科技与思想均是解决生产,求知好问一心钻研而得的,名与利只是他们的附属赠礼而已。那么崇尚文教则可教会世人,先学好各自需要的知识去解决各自的具体问题,名与利自然会伴随而来,而非当今本末倒置轻治学而慕求虚名枉利。 其三,韩公祠里面收藏着404幅国家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的墨宝,保留历代碑刻40面,韩文公祠集萃20张,其中有着大量的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是历史文化的集聚地,是欣赏古代文化璀璨的宝库,是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古祠。这和陈家祠后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个当地的名胜,珍藏展览着这些文字,书法,建筑精品不仅让世人认识到岭南文化璀璨美丽,更是唤起人们心中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进而古芳拾遗继而发扬光大。岭南总是被称为文化的沙漠,但实情上只是众多的文化宝藏静静地躺在历史的角落里面,得不到足够的阳光和雨露让其生根发芽,花繁叶茂。传统的文化与传统的工艺艺术一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形的文化一直有着精巧靓丽的载体,便于储存运输,观赏赠与,其繁衍与生存能力可以说
7
是极其强盛的。只是可惜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体系构建等等方面的原因令到艺术求生之路甚为艰难,手艺很难传承与发展,从艺之路和穷困潦倒很难脱离关系,才使得传统工艺艺术呈现出较明显的疲态,而且承载着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在发扬传承上受到掣肘,于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淡出了人们日常的视线。 回到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民间富庶者热衷的是沽名钓誉的慈善,“红会”等慈善机构更是大发各种国难财,把死人穷人病人的一分一毫塞进他们的恶臭满盈、肥肠满肚的腹腔里;政府大手笔大手笔地投建现代设计感特出的新大楼,小小的镇政府也有着喷水池配红花绿草地的官邸式办公大楼,上来个“公仆”享受这园林式的办公待遇。相比之下,全国在教育资源上的投资却是年年不达标,改革开放腾飞30年,教育投资也是望穿秋水30年。某些财力雄厚的大省大市为了城市评级,为了政绩在间接目的上算是起到了保护传统文物建筑的文化艺术的作用。但是当它们与城市化推土机狭路相逢的时候胜算几何,各位看官心中有数。在国民教育上面我们每天都被喊口号,“中国是千年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优秀灿烂,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等等不一而足,可是大家真的那么炽热真切的感受到吗?当我们走进古祠名胜都可以足够的体会到文化的灵与肉,工艺的绚与美吗?当今中国大学又有多少教授学者在认真做学问?鼓吹一路领先的清华北大这十年来又有多少学术贡献?在条件更艰苦的古代人们尚且弄文弄墨,民间和官方尚且斥资兴建纪念贤人的古祠庙宇,在读书人都只是一心考取功名的年代尚且生出许多名
8
人大家,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做到? 又忆起当年远游日本的时候的手里拽着的那几张薄薄的钞票,陷入的沉思:日本钞票上的人物不是明治维新的革命家,就是优秀的女性作家,又再抑或是推动社会极大进步的贤人志士。政治领袖与政治崇拜在里面的成分少之又少,和中国从前的袁大头、三个阶级、到今天的一个头有着强烈鲜明的对比。在那样的对比下无论是谁都会隐隐约约觉察到日本大和民族的崛起绝非偶然。那我们今天各种大裤衩擎天柱新大楼与韩文公祠,陈白沙祠的对比呢? 诚然,我们当今也有着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艺术路上也不乏有着一片赤诚的追求者,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浮躁地对待知识与学术。但是我们也要有勇气去面对大环境恶劣的这个事实,去面对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化载体文化净土来帮助人们记起我们优秀的文化,催促多年的教育投入能否尽快落成,地区之间的极不平等的教育投入能否逐步减轻;社会体系的构建能不能让传统工艺,传统的手艺有更良好的出路与活路;民间的团体,富庶者财有余力能否修缮家乡祠堂,让祠堂的社会功能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宗族宗亲之间延续当初的互帮互助,筹资建学,礼教推行的这一切一切的优良作风。等等的这些的措施让人们重新去认识我们优秀的文化,进而让优秀的文化在新的载体,新的净土上茁壮生长!这便是岭南祠堂在现时代带给人们最重要的意义与启示,在昏暗中拉开的一条裂缝,透漏着点点的希望的光芒 9
后记:在逐步了解岭南祠堂建筑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很多自身关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缺失环节,重新体会了更多传统文化震慑人心的美艳之处。在现时的教育体系统一培养出来的我们受到的传统文化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政治教化疑问,所有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都被过分的高倍化,无一难以避免假大空的现在。而更更与个人生活贴切的个人理想,将才热血等精神却被排空排净。于是乎价值观中就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空洞,也是当下人们普遍信仰缺失的的原因之一。因此,重新审视和学习传统文化,更贴切实际的多维度的了解能让我们补足多年的教育缺失,做到更真实还原传统文化,真正解读我们自己的社会 资料来源:《岭南祠堂》 百度百科 陈家祠导览图 1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