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伤寒论》之“和法”
提到和法,大家自然就会想到张仲景首创的“小柴胡汤”的和解少阳之和法,然而《伤寒论》中的和法并非只有和解少阳,“和法”体现在许多方面:
1、调和营卫 治疗营卫不和的主方是桂枝汤。例如《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通阳助卫;芍药酸寒,益阴敛营,曰桂枝得芍之酸而不过散,芍得桂之辛而不阴凝;生姜辛散;佐桂枝守外;大枣甘缓,助芍药济内;甘草甘平,走卫而温,入营而滋,调和诸药。
2、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主治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所谓半表半里,实为邪正相争、正邪相持阶段。此时邪气虽不太盛,正气却也不强,病邪不能入于里,正气也不能达邪外出。由于少阳病理机制特殊,并非汗、吐、下三法之所宜,治当和解少阳,助正达邪。方中柴胡质轻味薄,入肝胆二经,既能透解少阳半表之邪,又可疏畅气机之郁滞;辅以黄芩之苦寒,亦入胆经,善清少阳半里之热。柴芩合用,一散一清,使半表之邪得以外透、半里之热得以内彻。生姜、半夏皆为辛温之品,俱入脾胃而调中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味甘能补,入中焦,走脾胃而益气和中、扶正祛邪。二组药物合而成方,辛开苦降甘调融为一体,虽治在肝胆,又旁顾脾,既清解少阳之邪,又培补中焦之气,功能疏利二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扶正祛邪。
3、调和脾胃 《伤寒论》多条均提到用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来“和胃气”,或言以“小承气汤和之”。调胃承气汤中的甘草,既可缓硝、黄峻下之力,使之作用于胃,又可护胃和中,使燥热去而不伤中气,从而突出了“调和”的作用。小承气汤证为阳明热盛,燥屎初
结,痞满而实,燥坚不甚之腑实证,从用药特点看,本方不用芒硝,枳实、厚朴用量较小,且二味同煎,所以泻热攻下力较小,实为阳明腑实轻证的和解之剂。
4、调和肝胃 常用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肝胃不和之蛔厥证。方中重用乌梅,且以苦酒渍其一宿,是以其味养肝敛阴,安蛔止痛;黄连、黄柏之苦寒以清胃热而安蛔;附子、桂枝、蜀椒、干姜、细辛之辛热以温肝寒而伏蛔;当归、人参大补气血。如此配伍,酸苦辛甘并用,寒凉温热兼施,功能温脏祛寒以制蛔、清热通降以定痛、调和肝胃以安中。
5、调和肝脾《伤寒论》3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病之四逆既非寒证,亦非热证,为肝脾不和、阳郁不伸、气滞不畅所致。方用四逆散以疏肝理脾,透邪解郁。方中柴胡轻清升散以疏理肝气,伍枳实之质重沉降以行中焦之气滞,两者升降相用,共奏气机枢转之用;柴胡配芍药,辛开、酸收相伍,一出一入,并调肝体与肝用;芍药配甘草有酸甘化阴而寓滋水涵木之妙用。木方行气开郁,推陈出新,不惟治少阴阳气郁滞,实为疏肝理气、条达气机之祖方。
6、调和寒热 此法可用治寒热错杂之邪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和之心下痞满证。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方中用黄芩、黄连之苦寒降泄清其热,用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以散其寒,用人参、甘草、大枣之甘温益气以补其虚。如此配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阴阳并调,使邪祛正复,脾胃复其升降之职而心下痞满自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