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铁路运输论文正文

2023-04-03 来源:榕意旅游网
我国铁道站段安全管理研究

第一章 站段运输安全及管理

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铁路工作,特别是安全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铁路作为企业,已经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最前沿,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已经成为铁路企业的最终目的,但取得效益的前提必须要确保安全。为了能够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2007年全路进行了第六次大提速,虽然这些举措使铁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主动,但是也对铁路的安全生产特别是运输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节 运输安全在铁路运输工作中的重要性

铁路即是生产部门,同时有是社会服务部门。铁路运输担负着大量旅客及货物运送任务,其服务质量和安全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若安全得不到保障,也就无信誉可言。由于铁路运输生产是庞大的联动机,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事故,都会影响到全局甚至全路,影响整个运输工作,也对铁路的自身生产造成破坏。统计资料表明,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平均发生铁路行车事故约17000件左右,毁坏各种车辆3000多辆,中断正线行车约2000小时,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左右,间接的经济损失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基层站段是铁路运输生产的一线,即是安全生产的直接作业者,更是安全生产最有利的把关者。一个站段少则管辖几个车间十几个班组,多则管辖几十个班组甚至上百个班组。这些班组是各项规章、制度、作业标准等最终的落实者。任何一个班组或班组的任何一个人,没有认真落实作业标准、按章办事,都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影响全局。

例如:1978年12月15日,郑州铁路局,陇海线,杨庄站发生了一起特大事故,一列由西安开往徐州方向的386次旅客列车应进入杨庄站停车,由于机车乘务员值乘中睡觉,列车错过了制动时机与下行正在通过的,南京至西宁的87次列车相撞。巨大的冲击使几节车厢与列车主体断开,造成

- 1 -

325人的重大伤亡事故。给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多少生命瞬间凋零,惨烈的杨庄事故难道不发人深醒吗?俗话说“愚者以流血换取教训,智者以教训制止流血”。什么是愚者?怎样做一个“智者”我个人认为“愚者”的行为表现是被动的是一种痛苦的累。而“智者”的行动表现是主动,其累,累在超前主动防范事故上,这两种抓安全的方法反映了认识事物思维方式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做智者,不做愚者,就是更好地变被动抓安全,为主动管理、超前预防、重抓控制。

第二节 站段运输安全管理的作用

安全管理主要是探索和研究生产过程中各种不安定因素与劳动者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采取行政的、技术的、法律的、社会的和教育等手段,通过运输安全科学管理、规范就能很好的找出事故的根源,从而有效控制、减少事故的发生;可见,站段管理至关重要。现行存在的“上紧下松,中间不畅通”及“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问题,其只要环节就是站段管理这一层的问题。因此,抓安全管理,必须要抓好站段安全管理。

抓好站段安全管理,首先应从管理者入手。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我想,首先应努力提高管理者自身的业务水准。使其管理者适应新体制需要,在适应新体制的同时,理顺关系、规范管理,要想规范管理,首先要完善和规范好规章制度,理顺好安全管理关系,做到安全管理平衡发展,决不可唱在嘴上。其次,提升专业管理部门水平,是急需管理部门为运输安全多办实事、真事。随着运输生产布局不断调整,站段的安全自管非常重要。我们在现场工作中看到,目前站段“机关化”问题突出,一段多制的问题突出,班组管理上不专的问题仍然突出。我想站段的安全管理必须要从严考核问责,坚持管理干部用主要精力抓安全,坚持对一些看似平常的问题盯住不放。坚持严管理必须严考核、严奖罚、严追究,决不可流于形式。消灭考核中随意性大,真实性差的问题。消灭目前存在的逐级考核,逐级不负责的迹象,使其管理干部适应全新的管理要求。

- 2 -

第二章 站段安全管理问题

第一节 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外力推动问题

1、职工作业标准化上存在的外力推动问题

职工工资关系到广大职工的生活来源,是职工最为关心的内容。只有把职工对工资的关心引导到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关心,才能充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过去,我所在的段在工资分配上主要是采取加大对职工二次捆绑的力度和增加一次性资金的发放量的模式来加强对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关心。这种方式在安全生产曾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天空跨越式发展的深入,这种分配制度在保障安全上“激励不够、约束不强”的弊端日渐突出;造成职工执行标准化作业的自觉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存在着作业标准化靠抓、“两违”控制靠罚的外力推动现象。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罚款多、奖励少。

在现场的奖罚通报中,我们几乎天天看到“****”问题,罚“****”多少钱,多大标。而很少看到“****”好事,奖“****”多少钱。过去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现在,榜样少了,身边典型少了,天天听到看到的罚款多了,罚惯了。少数职工常说,罚就罚了吧,个别干部说,撤就撤了吧。都已经习惯了。在这个问题上看,现在领导层的硬性、和强化性指标过多,造成问题无法真正分析研究和完善。造成职工的积极性很难调动,积极向上的精神很难调动,主观能动性很难发挥。

(2)职工的压力过大,收支不平衡,个别职工消极性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价大幅度提高上涨,给职工造成了很大压力。尤其是职工子女就业、就学、住房问题是影响职工的又一个因素。目前职工子女就业成为了影响职工的又一个因素。职工子女就业成为了影响职工又一大难题。个别职工子女生活无着落,职工在岗上心事丛丛,高昂的学费,使职工无处着手。还有就是现今高昂的住房,使个别职工天天琢磨如何去抓钱,如何去做生意。生产做得如何不要紧,不怕罚。还编出了“农业损失,副业补”,拿主业当副业,拿副业当主业的随口流。

- 3 -

第二节 开安全分片座谈会,建立干群相互沟通的联系点

铁的纪律是铁路运输安全的保证。铁路工作的长期实践证明,遵章守纪严格执行各项规定,是铁路安全的可靠保证。面对全局严峻安全形势和路局直接管理站段后检查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广大职工心中原本绷紧的神经又加大了力度,面对不断增强的安全管理新局面和有限的收入,加上有些职工对路局出台的各项政策理解不透,甚至是误解,有些职工再也坐不住了,上访和越级上访的问题时有发生,职工执行和遵守纪律的可靠程度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运输安全难以保证。为了化解矛盾、宣传政策、解疑答难,车务段坚持分片召开职工座谈会制度。

每次召开的座谈会段长亲自主持,听取来自最基层的职工的意见,倾听来自一线职工的声音,可以说鞍山车务段分片召开职工座谈会制度架起了车务段与职工之间一条桥梁,一条纽带,把车务段与广大职工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车务段分片召开职工座谈会每两月召开一次,在参加会议的人员上,坚持各岗位、各工种坚持来自基层的原则,使参加会议人员最大限度、最大范围、最具代表性。为了防止各站来的开会人员是由车站已经安排好的,反映不出车站管理上真正的问题,使会议流于形式,车务段在电脑上按照一定程序随机抽取参会人员,同时公布开会时间地点,欢迎其他职工参加会议提出意见和建议。

车务段分片召开职工座谈会也成为政策解答会、段情发布会,在安全不稳,收入较低的情况下,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比较活跃,单靠各站和各总支、支部的宣传、教育,难免有对路局和车务段精神传达不彻底,解释不全面的时候,同样也有现场工人意见和要求反馈不上来,基层难处掌握不准的情况,造成段领导高高在上,不闻不问,职工牢骚满腹,破罐子破摔的情况。使职工与干部产生矛盾,形成对立面,通过政策解答使职工对每项政策出台的目的、要求有了更新的认识,从而安心工作。

车务段分片召开职工座谈会也成为段情发布会,段长亲自上阵,一是向职工讲清了段里的生产经营现状,他们将段收入与支出情况进行公开,一笔帐一笔帐地算,使全段干部职工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钱是怎么花的,知道财务赤字是怎么形成的,明确了安全与经营的关系。二是说明了修订后的《安全考核办法》目的和意义,使职工了解段情,知道了车务段做好安全工作的决心和力度。三是与各站共同探讨重新介定安全关键点,对能发生险性事故的关键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对安全做到超前预想。

安全分片座谈会拉近了段领导与职工的距离,真正发挥了作用,解决了问题,受到了干部职工的好评。

- 4 -

第三节 站段安全管理工作主要问题

自去年“3·18”以来,铁道部刘志军部长代表部党组多次就新体制下站段安全管理规范、安全基础建设进行了科学、完整的阐述,明确指出:站段虽然不是企业,不具有法人地位,但作为我国铁路“三级管理”的一级,也是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承担着安全工作落实和现场安全控制的主体责任。界定站段的安全管理职责,要突出站段现场管理的特点,强化站段现场管理职能;一定要细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形成严密、科学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局站段的整体安全工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安全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但通过对刘志军部长多次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对照铁道部相关工作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对我局站段安全工作的实际调研,个人认为当前我局站段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同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安全管理的规范提出自己的思考,供同志们参考。

1.整体运作的制度关系界限不清、相互交叉

我们说,一个单位涉及运输生产活动的各种制度的设立,其基本意义在于有效、科学、全面地规范单位全体人员在不同的工作或生产岗位的行为标准,以使所有人员都能朝着既定的目标有序、有效、有质量、按计划地协同动作。其分类无外乎:管理类制度、技术类标准、作业类标准。管理类制度又可分为材料、人事、财务、安全管理等;技术类标准应该是以《技规》为龙头的各级规程、规则、规范、规章、细则以及一些办法等;作业类标准则包括各种工艺、作业指导书、操作手册、操作规程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各种作业卡等。由于我们长期习惯了以文件、措施、会议等为主要形式来实施各种具体的运作,因此出现了大量制度、办法不分,同一文件或措施中管理、技术、作业内容交叉;同一项工作或作业有多项文件或制度、措施、细则、办法等进行规定或约束的情况;尤为突出的是,对本应属于岗位工作或作业标准的内容,通过各种细则、措施等文件来进行规定,标准之外还有措施,致使岗位工作人员在作业中对岗位要求难以准确、完整地掌握,工作或作业标准的简洁、准确、完整、唯一性和严肃性无从保障,管理的有效性、岗位作业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作业标准与岗位应知应会的混淆。作业标准是岗位作业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而后者仅是指该岗位作业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技术能力。一个是上岗作业的行为准则,另一个是上岗的资格和条件。

- 5 -

2.涉及安全的管理关系需要澄清和理顺

安全管理与安全工作、安全管理与其它各项管理的关系不清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管理工作思路的清晰,进而影响到安全管理的工作效果。前述说到,安全管理仅仅是诸多管理的一种,其本身既与其它各项管理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也因其具有不同的指向而使其在管理的对象、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方法和实现指向的途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作为整个安全工作的三项基础之一(安全管理、设施设备、人员素质)的安全管理,主要应该是指管理者针对蕴含于所有工作和生产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安全要素,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等,对其进行必须的监控、统计、分析、判断,并通过对这些安全要素的加强或完善,来实现运输生产全过程安全可靠性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要素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作业或工作标准、技术手段、物资材料、作业环境、工作和作业者素质或技术技能水平等。 就目前情况看,基层站段应确立以五项管理制度为核心,以若干相关管理办法为延伸的安全管理基本框架。五项制度为:逐级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委会工作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段和车间每月的安全分析会制度、逐层定期的安全考核制度。与安全管理制度相呼应的是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对发现、分析或预见到的安全问题,需要有必要的措施和办法进行分类管理和有针对性治理。这些办法各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加以制定。但建议至少应包括如下十项办法:管理、技术、作业标准的管理办法,逐级安全问题库的管理办法,逐级分项(比如:职工“两违”、干部作用发挥、工作或作业质量、设施设备质量等)的安全评价及细化考核办法,设备修管用办法,职工培训教育办法,应急预案实施办法,专项整治细化实施办法,分类按岗位制定的监督检查工作标准(手册),事故管理办法,安全信息管理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

(1)正确区分制度和办法的不同。简单地讲,制度是根本,是基本规定和要求,其基本指向是体制或机制。办法是对实施制度要求的细化,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因此不宜凡事都定制度,当然亦不可都定办法,这样不利于理清管理思路,影响管理效能;

(2)制度和办法宜少不宜多,针对性、有效性、操作的简洁性是基本要求;

(3)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实施主体应该是单位全体担负有管理职责的人员,除各级管理干部外,一些工人职名的岗位,如:指导司机、车队长、半脱产的工班长等同样依据其岗位职责,担负有一定的安全管理职责。

3. 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完整和明晰

从某种意义上讲,抓安全生产其实是在抓安全生产责任的逐级落实,因此安全责任的完整明晰是安全工作的前提或基础。首先我们说,在安全

- 6 -

工作面前没有旁观者。这是由安全本身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并依附于全部生产活动中每一个环节这一基本属性所决定的。作业人员有严格按照作业标准进行作业的责任,管理者有合理生产组织、劳动组织,制定作业标准,优化工艺流程,改善作业环境,教育引导员工,提供作业保障,监控作业过程等管理责任。因此,安全责任理应覆盖全体人员。其次,我们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如何负责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工作或作业是否建立对应的工作或作业标准的问题。因为,责任可以分解为工作或作业的内容、流程,以及工作或作业的质量水平。因此问题归结为对每一项工作或作业我们是否有标可依,每一个岗位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岗位工作或作业标准。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应该树立起这样的理念:管理者尽可能去按照岗位的工作标准做事,而作业者应该或者仅需要按照确立的岗位作业标准做工。这应该成为我们规范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把一线职工学习讲话、会议精神和各种文件、措施、规章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学习掌握本职岗位的作业标准和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上来;把学习贯彻讲话、会议精神、上级规章要求等工作放在各级管理人员身上,并通过他们结合实际的消化吸收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相关岗位的工作或作业标准,应该成为我们规范安全工作的努力方向。 需要特别给予重视的是:

(1)关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能定位。长期以来,我们比较突出地强调了一线技术人员在技术工艺设计、技术方案审查、技术鉴定、技术规章的管理等技术管理以及具体技术问题的处理方面的作用发挥,在质量工作方面也是更多的突出了对工装设备等工程质量的关注,而对一线技术人员通过多种形式,立足于对现场作业严格执行质量要求的技术监督明显不足,把本应最具有技术监督能力和条件的职能,通常是转移给了工长、检查员、施工负责人。

(2)质量检查员隶属于车间管理的不合理性。在车间领导下的质量检查因缺乏基本的质量制约机制而使其作用的最大发挥受到制约。为此,我们需要建立起以技术部门为主管,整合全段质检资源并对全段所有作业实施统一质量管理的,第三方质量监督的工作架构。站段技术人员应该是在全面担负技术管理、技术监督、技术攻关(创新)、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基本职能的基础上,特别突出其技术监督的作用发挥。

(3)鉴于安全是对所有生产活动各环节的一项基本要求,自然覆盖了一切工作和作业过程。因此,在我们确立了每个岗位的生产责任制以后,再去制定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便会显得多余。即:生产责任制应该完全覆盖安全生产的岗位责任要求。

(4)要特别强调岗位责任与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专业系统负责的相互关系。岗位负责是责任制的基础,其它三项是立足于岗位责任基础上。就整体安全管理责任的分解和实现形式,工人作业的岗

- 7 -

位责任应主要体现为岗位的作业标准,干部的岗位责任应主要体现为岗位的工作标准。因此工作标准的制定应针对不同管理者,分别突出其全面、分工和专业责任的具体内容和质量水平。强调全面负责要到位、分工负责要具体、专业负责要落实。

4. 作业或工作标准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就一项作业的标准而言,应包括如下基本要素:作业事项或内容、作业流程或作业程序、作业的质量要求。也可视情况规定作业时间、作业手段(工具)、作业协作和作业主要注意事项等。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标准的基本要素不全,有作业内容没有作业质量要求、没有作业程序,作业内容定义不全、不准的情况较为普遍;针对性不强主要反映为结合实际不够,许多作业标准类的制度、办法、措施、细则(都应该整合为具体到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或作业标准),要么直接从部、局制定的技术规程规章套搬(混淆技术标准和作业标准),要么满足于会场上定措施、办公室里定办法,不严谨、复杂化、想当然的情况较为普遍。对现场调查研究不足,对制定的标准在现场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缺乏论证。因此,强调标准制定的严格程序、强调标准制定的严肃性、强调制定者的责任制、强调坚持从作业现场出发、强调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标准的至关重要。需要明确的是,一线生产岗位的作业标准必须由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相关人员,依据各项相关的技术标准并充分结合本单位具体实际来加以制定。

要解决以上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努力:

(1)提高对安委会或安全分析会重要性的认识。安委会作为本单位推进安全工作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存在的基本意义在于会聚各方力量,分析把握形势和要求,沟通各方情况,统一各方认识,确立全局性、阶段性的安全工作思路、重点、目标和任务,及时全面分析掌握安全工作实际,找准关键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制定措施,检查工作,明确责任。其工作形态上,一是安委会全体会议的分析和决策;二是通过安委会办公室对安委会决策事项的组织、检查、指导和具体考核。安全分析会就站段单位而言,应更加侧重于对在较短时间内(通常不超过一个月),由某一个部门、车间组织并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安全问题的集中和有重点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策制定或对策建议(因安全分析会不具有类似安委会那样的全方位决策权力,故某些超权力对策的决策建议应提交有相应决策权力的领导或段安委会)。分析会强调对现实安全生产中各种问题的及时把握、及时分析、及时反映以及对重点关键问题的及时解决。需要明确的,一是站段分管生产的领导应有重点地参加分管车间、部门的安全分析会,力求对所管理的部门或车间安全工作有更加全面的把握,使现实生产和安全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更好地落实分工负责的岗位责任。二是对于跨部

- 8 -

门跨车间的安全问题,应由提出问题的车间或部门的分管领导,组织专题的段级安全分析会加以解决。

(2)完善会议制度,安委会会议要安排对全年安全工作目标、推进计划和前期布置的安全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检查;参会成员要集中反映当前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并应就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建议提出必要的分析和对策;会前要由有关部门在部门、车间分析会的基础上搜集整理议题,在征求分管领导意见的基础上,由安委会主要领导把关纳入议程。要注意的问题是议题不宜过多,强调分析问题要有深度,解决问题的措施要有足够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会议应强调技术部门对技术标准、作业标准、施工方案等在实践中的适应性进行有重点的评估和分析,以不断完善作业标准;对工程质量、产品质量(包括施工质量)进行重点分析或评估并提出建议;安监部门应对作业过程质量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应安排适时的对涉及安全的管理制度(例如:考核、分配、监督检查、责任追究、教育培训机制等)的有效性、针对性进行必要的评估;要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计划、推进落实、质量检查、责任追究等事项纳入不同时期的安委会会议;要将问题库的动态管理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与安委会对重点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考虑到安全分析会自身的定位和局限,安全分析会应尽可能就某一方面甚至某一突出的具体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立足于一次会议解决一两个现实问题为宜。

- 9 -

第三章 新体制需要与强化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也是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确保安全生产的“有序可控,基本稳定”,关键在管理。结合鞍山车务段的实际,我认为今后在适应新体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践活动中,应该在强化安全管理上下功夫,这是建立适应新体制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最核心、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强化安全管理,要找准三个部位,既强化问题管理、结合部管理和闭合管理。

第一节 “问题”管理,是安全管理最直接、最有效

的管理方式之一。

“问题”管理尽管不是企业追求的高层次管理,但的确是铁路安全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

一、强化“问题”管理,要注重培养“问题”意识

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的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创造都是以问题开始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三类。 呈现型问题是比较低级的问题,是一些给定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者只需按图索骥,就能得到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发现型问题是自己发现的,或是由自己提出的,这类问题有的有已知的答案,有的可能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或答案,要通过思考或创造才能够解决。创造型问题是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这类问题是人们创造活动的基础,它是问题的高级形式。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中,它通常是带有共性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我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型的思维方式,就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思维活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出管理者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直接推动力,也是管理活动不断深入的推动力。因此,作为管理者对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应该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会有效地促使管理主

- 10 -

体对隐藏在现象背后规律或缘由的探索;多提几个“怎么样”?就能够引起对形成安全生产顽症过程的理性思考。所以,发现问题是问题的基础。管理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很多重大的发明或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发现者促成的。没有问题意识,没有发现问题的“眼睛”,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安全管理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强化“问题”管理,要强化“问题意识”的作用

“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在学习中的价值及提问的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同理,在安全管理中,具有良好“问题”意识的管理者常常会对存在的问题,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求。同时,具有“问题”意识的管理者不只关心问题的结果,更会注重为解决问题而去获取新知识或创新新方法的过程,从而有利于促进管理者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适应铁路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强化“问题”意识也有利于管理者良好管理风格的形成。在安全管理的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针对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大量问题,由于选用了一名好的管理干部,一名具有良好管理风格的领导者,对影响安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果断、坚决地解决问题,使安全管理活动富有成效。反之,如果一个单位本来安全生产形势比较稳定,但是由于选用了一些自身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和管理风格都较差的管理者,也可能造成大量的新问题的产生,使事故接二连三,这方面的教训是应该汲取的。要提倡各级管理者做安全生产的“智者”,要善于吸取别人的事故教训,要养成研究分析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习惯,要树立扑下身子、硬起手腕抓管理的优良作风,培养良好的管理风格。

强化“问题意识”,也有利于管理者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关键和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有了富有创新能力的队伍,安全生产就有了坚实的基石。在管理者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不会提出有质量,有水平的问题,就谈不上对安全管理的创新。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产生。因此,问题意识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是新的管理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第二节 “结合部”管理,是安全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在安全管理中所有问题的管理,尤其以“结合部”管理最为关键,

- 11 -

最为难以有效地解决。 “结合部管理”,其含义是“主动调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之间的能量、物质、信息交换,以确保管理的效率。”铁路运输结合部的产生是由铁路运输特点决定的。由于铁路运输生产的系统性和联动性,无论是生产指挥、部门协作,还是管内多系统的联动上,都可能在时间、空间和职能协调上产生相互交差的“结点”,对这种“结点”的管理活动,就是“结合部”的管理产生的缘由。

在铁路安全基础管理中,强化“结合部”管理,其重大而现实的意义体现在:

一、“结合部”管理是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运输现场结合部管理薄弱的问题比较集中。尤其是车务系统,要增强责任意识,对本部门内部的结合部问题,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自觉的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目前车务段管内各站运输程序的各个环节,都有较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有各自较为严密的标准、规范的作业程序,但各个环节之间需要衔接,衔接不好,就必然存在“盲点”和“真空”地带,这一点在施工安全和现场控制中反映的都较为明显。例如施工:不管是什么施工,都需要车务与施工单位的密切配合,不但施工开始时间要准确,如果工程车进入封锁区间,需要办理相关的作业程序,也丝毫不能马虎。还有施工结束时间的确定、命令的下达的时机,这都需要车站、调度、施工方紧密的配合。该开通时不开通区间,影响运输效率;不该开通时,乱下命令,造成事故隐患。还例如现场作业:机务确认信号、车站机车间的无线调度电话的联控应答、登乘机车人员的提示,一系列规程,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确认清楚,需要的是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作业,共同把好安全关。例如;TMIS建设如何与车号系统的配合问题,货车上线检查把关的问题,越区供电问题,新设备使用各方面的保证措施问题,以及无线列调和车辆检修的通讯问题等,大量反映的是结合部的管理问题,而这些恰恰都是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所在,历史上多次的重大、大事故也证明,“结合部”是事故发生的重大隐患。

二、“结合部”管理失控引发的问题往往很严重

“结合部”是铁路运输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间、各个部位间,以及各个单位间产生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对于运输生产中只承担一部分任务和责任的各个子系统而言,要求他们在运输生产、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始终既安全高效的完成自身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又能够在工作环节中注意相互配合,共同把关是很难完全实现的。因为铁路工作者---人的因素,谁也不能保证人能始终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错误的指令防不胜防,如果配

- 12 -

合上不能互相监督监控,这种协调配合上的管理不足而造成的损失也往往是巨大的。

另外由于协调配合不够出现的错误,也会在相对封闭的多个子系统中持续发挥作用,或者对其他子系统引发连锁反应。在沈阳铁路局2005年以来车务系统发生的四十多起事故中,因为职工协调配合出现错误或者互控失去作用造成的事故,占全部事故的很大比例,事故发生后,不但事故单位受到处罚,因为配合、互控的原因,被处理的往往是多个人。因此,“结合部”管理的失管失控还具有隐蔽的特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结合部”管理是安全基础管理的经常性工作

强化“结合部”管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必要性上,也体现在其经常性上,这是铁路运输安全基础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例如:行车部门与客运部门;行车部门与货运;行车部门与电务的信号部门等每天都在互相联系,协同工作。铁路是一架大联动机,确保大联动机的运行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安全工作永远要从零做起,这是安全管理的特点。因而运输安全的“结合部”管理对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而言,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四、 强化“结合部”管理必须高度重视“结合部”产生的问题,时刻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认识

实践证明,安全工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时刻保持对安全生产“结合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推动全段安全基础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从实践中得到的结论,也是我们抓安全必须坚持的基本思想。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在安全管理上,特别是在安全生产“结合部”的管理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一定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突出安全“结合部”管理,打主动仗,打攻坚战,打持久战。

五、必须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内外部结构

安全管理组织是安全管理所有参与方的组成形式,其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对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一方面,安全管理任务在分解定责时必须适度,避免不合理的分解目标任务的做法。专业分工细化是铁路运输生产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体现了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也是现代化管理发展的趋势。但是有的时候在安全管理中把目标任务分得过细,无形中人为使“结合部”大量增加,给安全管理、协调工作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安全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自身的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指导过多,要求过细,

- 13 -

反而束缚了各子系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创造性的发挥,增加了大量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往往得不偿失。

六、必须加强安全管理的机制建设,增强“四种”意识

实践告诉我们,机制的动力是内在的、根本的、能够长久起作用的动力。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岗位杠杆”的作用,调动各级干部对结合部管理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拿出切实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倡导各单位特别是平行单位之间要增强全局意识、协调意识、配合意识和责任共同体意识,决不允许有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现象的发生,把结合部管理中出现问题解决好。

第三节 “闭合管理”,是抓好安全管理最有效的管理

手段

一、“闭合”原理是管理的基本要求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对于一个可以控制的系统来说,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闭合式”。所谓“闭合”管理,是指管理的过程可以组成一个回路,即从决策开始,通过实施,到最后取得结果,然后再反馈到决策或实施,并对原决策的实施进行校正,使系统不断完善。在铁路目前分级管理的情况下,每一个管理层次都可以组成这样的回路。

二、“闭合管理”是管理的有效手段

铁路安全运输生产有周期性,安全管理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这种周期的最大延伸,而闭合管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手段。因为无论是“问题管理”,还是“结合部管理”,最终都要通过“闭合管理”这个有效手段去解决。

一是铁路安全管理规章的完备性为突出“闭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证。铁路运输企业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铁路安全管理实践的总结,非常完善而健全,其中许多安规、技规的有关条款甚至是铁路职工用鲜血换来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这种规章制度的完备性没有得到完全彻底的贯彻执行,那就会使所有的管理形同虚设。

二是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顽症是突出“闭合管理”的现实需要。在现实工作中,大量的惯性事故、故障、违章作业、无序施工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标准执行不好、落实不彻底都是因为管理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不闭合而造成的。2004年的“8.31”大事故就是典型的代表,下班的走了,

- 14 -

接班的没有到岗,值班站长上控制台进行操作,本来铁路有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在那时候没有了。一班作业的完整性出现了空档,管理中出现了不闭合现象,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是突出“闭合管理” 是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铁路企业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落实机制和系统负责、岗位负责、分工负责、逐级负责等制度非常完备,关键在于落实。而全面贯彻落实了这些管理要求,实质上也就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准,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于突出“闭合管理”。

三、怎样实现“闭合管理”

第一,必须落实逐级负责制。

实行逐级负责制是突出“闭合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安全基础建设的基本原则。只有把安全管理的压力和责任等强传递到每一个管理者的身上,使各级管理者按照领导负责、逐级负责,系统负责和岗位负责的要求,自上而下逐级管理,自下而上逐级负责,把逐级负责制真正落到实处,职责明确,压力到位,考核从严,才能够调动起各级管理者的责任心和自觉性,真正实现安全管理的闭合。

第二、必须解决好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 要突出“闭合管理”,就必须树立“重点把关”和“层层抓差”的思想,以深化专项整治为载体,抓住“木桶效应”中最短的板块,确保“闭合”管理环状运行机制的良好发展和顺畅运作。安全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决定安全是否稳定的,并不是最好的单位、设备和管理,而恰恰是最差的那一“点”。鞍山车务段在安全生产上认真研究,能抓住关键,例如交接班时间不是容易出现问题吗?为此车务段要求各站,值班干部提前二十分钟上岗,全程监督交接班。有效的避免了下班的想走,心神不定,上班的没来,可能空岗的现象。正是抓住了安全的关键时间,从而确保了安全生产。

四、通过强化安全管理,应该注意三方面。

一、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我们铁路运输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不受侵犯,这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安全管理的普遍原则。

- 15 -

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级干部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本职责任赋予的要求;全段职工必须接受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职工自身利益和全段集体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方针、政策等,除少数情况外,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优劣、成效。安全生产是各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发生事故(尤其是特大事故)是安全管理弊病的总暴露。

三、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首先是学习安全规章制度。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后,对《技规》、《行规》等基本规章重新修订,修订后的规章科学严密,符合运输安全实际。二是健全新体制下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起一套符合新体制要求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高效运转的安全管理机制。因此要求我们认真学习这些安全规章制度,认真学习来自于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与经验教训相结合的规章制度。

其次是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因为事故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受到的惩罚;是对各项工作进行的最公正检查;是强迫人们接受的最真实的科学实践。因此吸取事故教训,使我们真正了解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从而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第四节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安全管理办法

全面深入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稳定的安全环境,加强规范新体制下安全管理的任务及其重要,铁路局直管站段后,在落实铁道部“规范管理,强基达标”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实施“信息、控制、管理、三基”安全管理办法的实践过程中,全路车务系统为实现安全“有序可控、基本稳定”的目标,广大干部、职工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追求。鞍山车务段新的领导班子组成后能认真研究安全重点,从诸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安全运输生产。

白音胡硕车务段建段以来,安全形势不稳定的问题一直困人扰人们,到路局直接管理站段前,发生事故险情数起,因事故险情被免职、撤职、处分、下岗、待岗的干部职工达几十人,严重的影响了车务段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全段干部职工对都没有了底,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运输生产秩序。面对的极不稳定安全形势,尤其是面临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新体制下,确保安全运输生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段领导班子为了扭转安全被动局面,对安全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全面分析了段安全

- 16 -

管理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面临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新体制,针对在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建设上,存在的管理不顺、职责不清、力量分散、监管不力、落实较差等问题,与日益严格的安全工作和路局直管站段新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段领导班子清楚的认识到目前的管理模式到管理方法,从安全管理的理念到管理思路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适应改革的新体制需要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认真研究出台具体的安全管理办法和制度,重新修订新的《白音胡硕车务段安全生产考核办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住了安全不稳的趋势。在保证“电煤运输”、同时,完成运输收入十三亿元,各项运输生产指标都创历史同期最好。通过八个月的时间里安全情况来看,车务段的安全形势已经趋于平稳,这与这个段的安全管理办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是分不开的。

- 17 -

第四章 “三大因素”影响铁路运输安全

第一节 影响运输安全因素

维持铁路运输生产所必备的先进技术设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高素质的运营人员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稳定的“三大因素”。铁路运输企业的设备、制度和人员情况在其安全生产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铁路设备对安全的影响。

对行车设备的改造施工及故障处理,多数情况需停止信号联锁的使用,要在无联锁的情况下接发列车,操纵台无显示、信号停用、道岔失去联锁,从准备进路、交递凭证、引导接车到区间列车的掌握均由人工来完成,对接发列车安全影响较大。2000年全路发生的17起行车重大、大事故中,有7起(占41.2%)是在施工情况下发生的。设备临时故障是在作业人员无准备的情况下,信号及联锁设备发生变化,一般在水害、雷击、暴风雨雪等自然环境下及设备老化等时,易发生临时故障,对运输安全影响也较大。哈尔滨铁路局每年发生影响接发列车安全的设备故障约1200起。

2、规章制度对安全的影响。

规章制度有遗漏、不严密,与现场实际不符等均会影响运输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1)深入现场实际不够,未能随设备的变化及时修改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制度;(2)工务、电务部门不能及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影响车务部门对《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修订、补充和完善,以及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3)没有针对设备的临时变化,及时制定作业办法和安全措施,使作业过程缺乏安全保障。

3、作业人员对安全的影响。

(1)作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掌握或理解有误,影响作业安全;(2)作业人员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简化作业过程,影响作业安全;(3)作业人员应变能力差,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影响作业安全。1999年8月2日5:10,哈尔滨铁路局万乐站因3#道岔故障(1—3联动道岔光带和表示灯无显示),影响上行出站信号不能开放,使用路票发车,5:38 Y212次旅客列车进2道停车,值班员确认3#道岔是定位后,对故障的判定和处理不当,误认为1#道岔也是定位状态,5:40列车启动行至信号机前司机发现l#道岔是反位,停车构成未准备好进路发车的险性事故。

- 18 -

综上所述,在设备改造施工及临时故障等情况下,如果规章制度不完善,设备作业人员应变能力差,就会影响运输安全。因此,强化设备、制度、人员及其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是确保运输安全稳定的关键。

第二节 强化协调管理

设备是基础、制度是保证、人员是关键,三者是相辅相承、紧密相联、互相制约的统一体;同时,三者只有在动态的变化中保持相对的协调和稳定,安全才有保证,忽视了三者的动态协调与统一,维持安全稳定的支撑就将倾斜。

1、强化施工管理,提高设备质量

从运输安全的角度规范施工,施工单位应严格按施工方案给定的时间进行施工;实施施工、验收质量责任追究,避免低标准的重复施工,尽可能减少施工次数;接收部门要严格执行日常维修、检查制度,及时处理潜在的设备隐患,减少设备故障率。在设备发生意外故障后,能在最短时间(查标定时)内到达现场,进行抢修,及时恢复设备的正常使用。

2、跟踪

(1)强化施工管理,提高设备质量 (2)跟踪设备变化,完善规章制度

①制定符合现场实际的规章制度。随时掌握设备变化情况,以及现场设备的特点和性能,及时修订安全防范措施,修订有关规章制度。

②完善施工与交接、培训制度。施工部门应有对车站技术管理人员(包括接收部门的工电维修部门)和作业人员进行培训的义务和责任,有跟踪、处理使用中发生意外问题的责任,限定最少跟踪时间;接收部门的维修人员要尽快掌握设备特点、性能和处理故障的能力。 (3)严格培训上岗制度。

(4)制定特殊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标准。哈尔滨铁路局正在研究制定适合本局设备特点的《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标准》。

3、强化人员素质,执行作业标准

(1)强化岗位相关知识的应知应会培训。制定各工种应知必会范围,定期学习、考核和举行技术比武,引进激励机制和岗位轮岗制度。

(2)进行事故案例教育,增强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强化作业人员对规章的理解。

(3)强化停电、施工、设备临时故障等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标准》的

- 19 -

学习,经常进行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实作演练,提高非正常情况下的应变处理能力。

(4)施工中严格执行登记、消记制度,严格执行单一指挥的原则。把握好威胁运输安全的3个时候:施工开始的时候、施工完了进行调试的时候、设备临时故障的时候。

(5)严格管理,造就一批训练有素,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作业标准化的职工队伍。

第三节 消除不稳定因素,奠定坚实安全

“三戒”、“五强”、“七关”

1、“三戒”:一戒推诿扯皮。避免各部门的本位主义,相互扯皮、责任不明易产生安全漏洞;二戒信息梗塞。从提报施工方案到施工的全过程,各系统间、系统内部各业务科室间,以及各工种间要强化信息的沟通与联系,避免不了解情况的盲目作业;三戒各自为战。施工中要考虑各系统间的协调配合,互为提供方便条件。

2、“五强”:①强化施工方案的提报和审批。施工部门提报的施工项目、内容、影响范围、施工时间要准确无误;运输部门对施工方案的编制要科学,避免施工中发生意外事件。②强化总工程师室在施工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和权威性。③强化施工协调会的作用。所有与施工有关部门汇报的施工准备、配合事项要形成会议纪要,总工程师室负责督促检查落实,任一方未落实均不能施工。④强化车站对施工安全结合部的控制。根据车站设备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措施。重点把握5个环节:影响范围、关键作业、关键岗位、作业程序、达到标准。⑤强化作业标准的执行。各系统要严格执行施工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 施工中严把

3、“七关”:①把住施工协调关。涉及多部门、多单位的施工,对结合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②把住请点关。严格落实施工不行车、行车不施工原则,能纳入“天窗”内的维修作业,一律在“天窗”内进行。③把住现场监控关。监控干部要重点检查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④把住施工试验和列车放行关。施工接近尾声时,施工现场和人员易出现忙乱现象,不完全具备开通条件时,坚决不放行列车。⑤把住施工中行车设备运用和控制关。严禁超范围施工,施工方案中没有涉及的行车设备,一律不准动,特别是不准提前动行车设备进行施工准备。⑥把住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关。严把施工中的“闭塞、进路、凭证”三关。⑦把住列车运行组织关。机务、车务部门要认真学习《施工方案》,按调度命令正确出示《运行

- 20 -

揭示》,编制《施工明示图》;机车乘务员、运转车长要熟悉施工方案,认真抄录《运行揭示》。

铁路是大联动机,须各工种协同作业。随着铁路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采用,加强施工过程中设备、制度、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结合部的管理,必能达到自控、互控、他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持续稳定。

第五章 站段安全管理工作思考

第一节 以人为本、防微杜渐

1、站段安全管理工作应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工作日程上,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宝贵的,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目前每个管理者必须思考的话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有一句古语说的好:“亡羊补牢,忧末未晚”。我们今天可以说,每一次血的教训如果真的能够发人深醒,我们可以吸取多少的前车之鉴。我们的个别职工从认识上观点不明,态度不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次事故的出现决非偶然的疏忽,分析每一次事故的背后,对应着多少次的险情,每一个险情的背后,必然有着一连串的违章,每一个违章的背后都对应着一种不良的作业习惯。正是因为这种量的积累,才形成了质的变化,由违章而造成的千万事故,正是因为不良的作业习惯的形成,才导致困扰铁路安全生产的一个难题,违章现象反复抓,抓反复,常抓不绝。为什么有些规章制度严不起来,落不下去,其根本在于,习惯使然。因此,夯实安全基础的关键在于纠正不良作业习惯。

2、智者通过教训制止流血,愚者通过流血制造教训。铁路的安全管理中,“亡羊补牢”的想法虽然不可取,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从神经末梢的表现来确诊中枢神经的病症,抓小防大,才是有效的管理。在日常的管理中,对于出现的办法只停留在就事论是,处罚,迟报了事,而缺乏对个人、对问题长期有效的跟踪分析,这样是对问题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因此,我们对试行统计所有安全生产中出现的一类问题,分类编号,定责落人,长期跟踪每一个职工所有的违章记录,每一个问题出现的原因,频次。每一类问题出现机率与作法,形成一种自下而上,定点管理的安全管理模式,

- 21 -

对于重复发生的问题。反复违章的职工专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实现杜绝不良作业的习惯。

第二节 健全约束机制

1、铁路的安全管理应建立常效机制,光有管理和激励机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严格的约束机制。当前,职工中极少数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工作中存在着惯性违章违纪现象;干部中也有人精力旁顾,热衷于形式主义;忙于搞关系,搞应酬接待。管理者中,好人主义严重,怕得罪人、怕民主选举中落马,平时松松垮垮,结果出了事故在去处理,为时以晚。所以说,建立良好的约束机制对于我们的干部职工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我们在约束机制中,就应明确了干部的管理职责,和干部在管理工作中的任务及权利,真正形成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的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实际,结合所分管的工作。同时要保证责权匹配,在明确应负责任的同时,还要赐予相应的权利,切实达到责任清晰,责权统一。

2、健全严格的考核机制。规章制度在全、作用标准在高、责任制再细,没有严格的考核,只能在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好看不管用。要想让这些制度、标准、责任制发挥作用,就必须健全、完善严格的考核机制,进行严格的考核,该奖的奖,该罚的罚,真正追究其安全责任。现行的考核机制还不够完善,可以说对职工的考核制度较多,对干部的考核制度较少。而安全的好坏在管理,管理的好坏在干部。因此,我们必须在严格考核班组、职工的同时,加大对干部的考核力度。对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完成落实情况与考核工资挂钩,较好地解决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问题。

- 22 -

结束语

安全是中国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是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安全管理涉及生产的全过程、生产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本文通过最基层站段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对策,进行一些思考。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的更新和铁路跨越式发展步伐的加快。更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创新安全管理,确保安全,为铁路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铁路要发展必须要走向市场。这就更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确保运输安全,树立良好的铁路运输企业形象。其中人的安全素质、人的安全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生理因素、心理素质、群体素质,这几个素质都达标或处于最佳状态,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发挥正常,使安全生产处于有序可控状态。而安全运输是铁路企业各项工作的中心,是铁路的生命线。要想提高铁路企业生产效率设备潜力得到最终大限度的挖掘,物资消耗达到最低水平,安全运输能够得到有力的保证,生产任务能够及时完成,都必须依靠每一个劳动者的努力,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靠长期细致的安全教育来实现,随着铁路工人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就的将来就会实现,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铁路事业。

- 23 -

参 考 文 献

铁 路 事 故 案 例

1、〈〈铁路车务险情分析与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2、蒋荣国、顾彩霞,〈〈铁路运输安全必读〉〉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3、卢耀深,〈〈接发列车安全读本〉〉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4、苗秋林,吴凤,王义钊等.中国铁路运输.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5、中国铁路运输网,2009

附 录

- 2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