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分析与应对

2023-10-23 来源:榕意旅游网


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分析与应对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厌学现象较为普遍。学校要努力搭建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各种平台,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留守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养成健康的人格。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把面前的留守儿童看成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是能动的,而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厌师”为“喜师”;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俯下身去认真看看留守儿童。我们只要加强正确的引导,给以细心的关怀,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帮他们找回失落的自信和自尊,每个同学都是可以成功的。

一、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解决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走访及日常的观察等活动,发现留守儿童厌学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随着农村家长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孩子的抚养教育问题就落在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是其他亲属这些人身上。整体而言,这代人要么素质普遍不高,要么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对孩子他们不敢管,不会“管”,更不会“育”。有些家长长期不能照顾孩子,为了补偿亲情,经常用金钱来打发孩子,所以就造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乱花钱、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在学习上不勤奋,怕艰苦,没规矩等。此外,有些家长由于素质不高,教育方法、管教方式、教育思想都存在偏差。平时不关心,回家后当看到子女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或对其冷眼相加,或对其棍棒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厌学。某些家长在价值取向也会深刻地影响着这类留守儿童。有些家长受到“知识无用论”的思想影响,认为读书再多也不如将来打工、经商实惠,这样势必会影响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态度。这类留守儿童家长不懂得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注意身教重于严教的力量,任凭其个性自由发展,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厌学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因素:一是传统的教师家长制的作风,抑制了留守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造成了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矛盾冲突。久而久之,这部分留守儿童在老师的有色眼镜下成了“学困生”。二是由于传统的评价机制,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留守儿童的主要标准。沉重的课业负担,枯燥的学习过程,老师严厉的批评,共同把留守儿童推向厌学的深渊。同时,有些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形象,缺乏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简单、粗暴,发现几次的教育活动没有起到自己期望的效果,就失望、放弃,认为不可救药了,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不但没能使教育收到实效,而且会促进学困生向更坏的方向转变。

(三)社会因素:当前部分不良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有些留守儿童流连于游戏厅、网吧等消遣场所;有些留守儿童在假期或周末的时候,缺少家长的监护,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到了一起。这些对于还不能明辨是非的留守儿童来说,极具诱惑力和教唆力,从而导致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这些来自社会的外部因素,会使留守儿童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弃学。

(四)自身因素:一是被迫而学,学习缺少内动力。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从而造成了学习效果差。二是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学习困难.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第一、逆反心理。现在的留守儿童大多数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第二反抗期”或者叫“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时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导致和父母总是敌对,彻底放弃学习。由于成绩不好,又不能获得大家的好评,索性表现的与众不同求得大家的关注。第二、过于情绪化。家人的过分溺爱,导致了自己喜怒无常。第三、被遗弃的孤寂。许多留守孩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自认为自己是不幸的,甘愿自暴自弃,不求进取。第四、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导致学习困难。

二、留守儿童厌学情绪的转化。针对以上原因,经过两年对我校留守儿童厌学的转化工作的研究,观察和了解他们的综合表现的调查,结果让人欣慰。他们普遍反映这些个留守儿童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他们已不再是大家心目中的“学困生”了。通过研究,对于留守儿童厌学的转化方法我们总结出以下对策:

(一)亲情感化,唤回失落的心灵。

李明、张涛、赵峰、王坤是我班“老牌”留守儿童,教过他们的老师都说,他们是最顽固的无可救药的留守儿童,他们成绩差,不做作业,书写潦草、不认真,不守纪律,顶撞老师,乱花钱,热衷于玩具、游戏,自由散漫……到了六年级,他们更加变本加厉。经常迟到,还谎称自己生病而请假,直到有一天,有五个同学没上星期五下午的课逃学了,他们给我的电话都是假的,我也联系不到他们的家人,有同学告诉我他们去网吧了。我实在是气疯了!怎么办?自从教他们,我没有少费心,道理讲了那么多,方法用了无数种,在他们的面前却显得是那样的无能为力,我想再严厉的批评也不可能改变他们什么,可再这样下去,别说这个六年级,就是今后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现在我能做的是先要把他们拉回来。

班会课上,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把他们当嘉宾进行了一次谈话。我问他们:“你们的父母亲在哪儿打工?做的是什么工作?”他们分别告诉我他们的父母亲有的在建筑工地,有的在工厂,有的在捡废品,还有的不知做什么工作。我问:“他们这么辛苦在外面打拼挣钱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我们在家好好学习,过上好日子。”“当他们知道我们在家所做的一切,你们想一下,他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他们低下了头。我说:“你们知道父母亲在外是怎样生活的吗?”“不知道。”“想过吗?”“没有。”我告诉他们:“我经常出差学习,在大城市里,我看到了我们的父母亲是怎样生活的。早晨,在街头的某处地方,好多来自农村的人们很早就来到这儿焦急地等待着有人来雇他们去干活,被雇去的带上工具高兴的

随着雇主去了,没有人雇的,则愁眉苦脸的蹲在那儿发呆,如果不出工,就挣不到钱,孩子在家就无钱上学了,也吃不好、穿不好了。今天找不到活干,没有挣到钱,午饭也别吃了吧。好容易挨到了晚上,得有地方住吧,可住店得花钱呀。于是在城市的广场上,店铺的屋檐下,车站的候车大厅里,我们的父母亲找到了免费的“旅馆”。那可是正下着大雪的寒冬呀,当我在赏雪的时候,我发现在广场的一个角落里,我们的好多父母亲正各自在用几根木棒支起一块塑料纸,两人把又脏又破的被褥铺在硬纸板上相拥而眠,我问他们,怎么睡在这儿,这样不冷吗?他们说,省钱,习惯了。……而我们却在用关爱我们的父母亲这样省下来的钱去送给坑害我们的网吧、游戏厅,心下何忍!”。我的眼睛湿润了。他们早已是泣不成声了。我想他们有所感悟了吧,我适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感言。然后,他们几个人在集体面前下决心要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一定会改掉坏习惯。

我轻轻的舒了一口气,起码这样的效果从来都没有过。看来他们仍然善良、仍然纯洁,一切从今天开始吧。

(二)家校联系,及时鼓励。

他们果然有了变化,当他们所在组的小组长兴高采烈的向我汇报他们的家庭作业做完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掌声时,看到他们不好意思的表情,我也是发自内心的表扬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帮助他们获取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功,也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我都会由衷的把他们和过去对比而进行表扬,使他们经常焕发出新生的喜悦。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我及时与他们外地的家长取得联系,一方面及时把孩子们的进步转达给家长;另一方面,希望他们经常打电话给孩子们以鼓励并且起到监督作用。我还深入到他们家去家访,见到了他们年迈的监护人,我要求孩子们要负担起照顾老人的

重担,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这样,学校与家庭的经常交流,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促进留守儿童进步。

我校六(1)班的汤某同学,父亲在外地打工,一年也只能回家一次,母亲在城里打工,一星期回家一次。他的姐姐也在出嫁后到苏州打工,致使汤某一人在家,饿了就买着吃,有时甚至连饭都不吃了。时间长了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无业青年搅在了一起,学会了抽烟、上网等不良嗜好。

班主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找汤某谈心,汤某虽然在老师面前表示忏悔,可一出校门见到那些所谓的朋友就又控制不住自己了。这让班主任老师伤透了脑筋。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就主动找他谈话,谈心。刚开始他有抵触情绪,我就从交朋友的角度和他谈,并不触及他的那些敏感问题,时间长了他看我这个老师朋友还够意思,便无话不说了。我了解了上述他的家庭情况,并知道其实他的心里也知道这样不好,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几次下决心要改,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于是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找了两个品学兼优的同学和他交朋友,从侧面帮助他、开导他,并在星期天找到他的母亲进行了一次深谈,他的母亲表示要全力支持,决定在家附近干活,每天给孩子做饭,夜里陪伴他,多与他交流,严格看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汤某终于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现在他已经彻底改掉了恶习,重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三)树立榜样,共同进步。

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特别希望找到具体的值得尊敬的英雄人物去学习,去模仿。运用留守儿童自己身边的典型教育留守儿童更切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更有教育意义。由于这种榜样是从本班同学中产生的,和他们的年龄、生活经历相接近,所表现出来的好品德、好思想、好行为,他们也比较熟悉,容易接受和仿效,所以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薛明明,也是一个留守儿童,在学校却是个品学兼优的好留守儿童,全班同学都喜欢他。我让他讲述他的学习经历。薛明明拿出一封信说:“开始的时候,我的成绩不太好,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全都出去了,我和爷爷奶奶生活,爸爸临走时在我的文具盒里放了一封信,其中有几句使我十分感动:儿子,你敬爱的爸爸在外地的职业是收废品,每天一早起来,吃了一个烧饼就出车了,一天辛辛苦苦地吆喝,晚上回到住的地方,还要把一些坚固的东西拆开来分类包装,最快要到九点多才能睡觉。我希望我在那边劳动,你在家好好学习。每当我想玩的时候,就看看那封信,这成了我学习的动力。”我让他们组成一个小组,互相帮助,互相谈心,互相鼓励。

我也经常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与他们聊天、谈心,给他们打气,相同的留守经历,使他们很快融为一体,共同进步。

(四)活动引导,充实灵魂。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重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留守儿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从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安排各种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心灵。

李明的“无可救药”曾使我无计可施。这时,朱永新老师的话提醒了我,“让留守儿童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快到元旦了,我打算开一次联欢会。当我提前几天把这个消息向大家宣布时,平时死气沉沉的教室突然沸腾起来了,但我提出一个要求,必须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否则就取消。大家异口同声地答应了下来,李明更是跳了起来。接下来的几天里,最令我想不到的是,李明居然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了。到了活动的那一天早上,我来到班级,刚一打开门,一把小花突然洒在了我的头上,撒花人正是李明,同学们疯狂的笑着。等我回过神来,只见眼前为之一亮,多美的教室呀!原

来大家早早就来到已经自发的把教室布置好了。李明往我手里塞了一张贺年卡,蹦跳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下午的联欢会上,李明自告奋勇要当主持人,我同意了。他努力地模仿电视里节目主持人的样子和另一位同学使联欢会一次又一次的进入高潮,他自己也唱了两首跑调的歌,但他毫不在乎同学们笑他。当看到窗外围满了别班同学羡慕地目光的时候,我发现,他显得非常自豪,充满了自信。

(五)培养习惯,教授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他们终于回到了同龄人的健康的队伍里来了。但如何使他们摘掉“学困生”的帽子是我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我先从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开始。要求他们做到预习的习惯、笔记的习惯、复习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我还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并让成绩优异的同学进行“一帮一”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影响着他们。我每天都关注他们,让同学们时刻提醒他们。表扬着一点点的进步。

(六)营造环境,创造学习气氛

单调的学习环境仍会阻碍着他们的进步,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改进作业的布置方式,征求留守儿童喜爱的作业形式;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引入生动活泼的生活课堂,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感受知识的趣味性和重要性。让他们在微笑中体会课堂的快乐,在鼓励中感受课堂的快乐,在合作交流中发现课堂的快乐,在美妙的情境中享受课堂的快乐……

(七)正确评价,尊重人格。

很多老师的成功经验表明,正确评价留守儿童、甩掉“学困生”帽子是教育好留守儿童的根本之路。由于这部分留守儿童表现自己的方式方法好像不合常理,但也不应首先给他们扣帽子。这时极需我们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全力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首先要认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是找原因,要找各方面的原因。正确评价他们,及时有效地引导、教育他们,让他们理解“真理向前迈进一步就是谬误”的道理,使他们主动、自觉地掌握好分寸。他们表面坚强,其实在一些方面是很脆弱的。他们渴望被关爱,渴望被尊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因留守儿童某方面的不足,就歧视留守儿童,甚至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爱。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辅导他们。

实践使我认识到,转变学困生的关键,最困难的是不仅在道理上,而更要在情感上爱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到其可爱之处。你是真爱他们,还是表面上做文章,他们都可以体验出来,只有真诚爱他们,教育他们才有效果。

转变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情况,是每一位农村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特别对学困生要多关注,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感染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使更多的留守儿童脱离学困生的队伍。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爱心,教师要有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了解和感受了儿童隐私的内心活动,才能打开那一扇扇心灵的窗户,才能去塑造他们美好的灵魂,把他们从不良的环境中拉回来。虽然这一过程是艰难的,但一定要做到—-—真爱,不放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