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农业科技}2007年第23期 安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初探 苏珍 吕明祥 (’安徽行政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00; 安徽省工商局) 摘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丰富旅游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了安徽发展 乡村旅游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安徽乡村旅游可开发的模式,并提出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原则。以期为促进安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优势;原则;安徽省 乡村生态旅游是基于生态理念所提出的一种乡村旅游 活动,是以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并对环境负 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达到使当地 的生态和人口得以持续发展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浪,出现了各种形 式的乡村生态旅游。安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仍处于起步 阶段,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本文就此做出讨论,以达到笔 者抛砖引玉之意图。 1安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优势 并非所有乡村都适合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乡村生 态旅游以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特色鲜明、邻近大城市的地 区为宜。另外.还要考虑该地是否可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 展。因此,以下将从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 政策条件四个方面对安徽乡村的特点加以分析。 1.1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是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基础 山乡云雾缭绕,山青林美,如闻名世界的旅游风景区黄 山等:水乡烟波浩渺,白帆点点,如安徽省最大的人工 湖——太平湖,中国的第五大淡水湖——巢湖等:还有美丽 的田园风光、风格独特的古民居、丰富的文化遗产、古老朴 实而神奇的乡村文化艺术、风味独特的乡村食品特产、工艺 精湛的工艺品等.这些都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 1.2便捷的区位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是我国南北、东西部地区连接的必 经之路.公路、铁路、航空、水运是运输经济的四大金刚。首 先,安徽拥有合肥、黄山、安庆和阜阳机场,还有芜湖、蚌埠 的军民合用机场;其次,铁路是目前中国人才流、信息流、资 本流和物资流最聚积的通道,安徽的铁路交通发达,拥有京 沪、京九、陇海等国家铁路干线,同时还有淮南、合九、皖赣、 宣杭、宁铜、阜淮等支线,铁路长度在华东地区名列前茅;再 次,穿越安徽境内的国道有105、205、206、318等多条交通耍 道。可见,安徽地区交通四通八达,可进人性好。 1.3欠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安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 供了又一有利条件 安徽是中国“不东不西”的地区。在中国国内的区位定 位中一直处于尴尬徘徊的状况:在改革开放前,安徽由于濒 基金项目 安徽行政学院2007年度课题。 作者简介 苏珍(1979一),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闲旅游。 收稿日期2007-10—15 , 临大海,容易受到外来侵略的攻击。安徽被化为“沿海”省 份,国家的很多大型工业项目难以在安徽落户:在1979年 以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外交环境好转,走向开放.但令人遗 憾的是安徽在国家的区位定义上竟然被化成“内陆”省份. 这样国家很多的政策安徽又不能享受.又一次丧失了发展 和崛起的机遇;在21世纪国家提出西部开发的政策后安徽 再一次面临着尴尬,安徽不是西部地区。很多政策上的优惠 安徽又一次不能享受。正因为此,安徽的乡村鲜有外来者的 足迹,使安徽的乡村地区保存完好,乡土气息浓郁,适合发 展乡村生态旅游。 1,4适时优惠的政策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任何行业一样.离不开政策的支 持。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已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口号,如2006 年“中国乡村游”,其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领域、新体验、 新风尚”,2007年“和谐城乡游”等。为实现旅游率先崛起,安 徽编制了赶超性的《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围绕 着“建设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总目标,创造性地把 安徽按方位区分的旅游传统格局变为三大板块。即“大皖南 国际旅游区”、“泛巢湖国家旅游区”和“新皖北区域旅游 区”,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地整合。 2安徽乡村旅游可开发的模式 2.1城市带动型 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城镇居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 人们选择短期旅游。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因此,地处大城 市附近、交通便利的乡村旅游正好能够迎合人们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的需求。这类产品主要以“农家乐”、“渔家乐”、“山 里人家”等为代表。如合铜黄高速沿线城市合肥、黄山、池 州、铜陵、安庆、巢湖六市可联合开发共同的客源市场,共同 设计旅游线路,实现无障碍旅游。此外,合肥正在酝酿与周 边地区建立“一小时旅游圈”、“二小时旅游圈”和“三小时旅 游圈”,加大与城市、景区之间的联合。 2.2景区带动型 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借助著名景区的知名度 和吸引力来发展旅游,以景区的游客作为主要的客源市场, 以满足游客求异、求乐等更多的需求。如黄山是世界著名的 景区之一,九华山、天柱山、黟县古民居等在国内外均有较 高的知名度,这些著名景区可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丰 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增强景区的吸引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23期 23特色资源带动型 这种类型的旅游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足够的旅 游吸引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如黟县至今保存了3 500多 栋清代以前的古建筑,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缩影”、“古代建 筑博物馆”。在这里除了已经开放的西递、宏村、木坑村、南 屏村、关麓村外,还有很多独具特色、尚未开发的乡村景区, 这些景区将使安徽的乡村旅游更加精彩。另外,安徽还有风 味独特的食品,如八公山豆腐、安庆胡玉美蚕豆辣酱、宿4、I' I符离集烧鸡、怀远石榴、砀山酥梨、黄山毛峰茶、祁门红茶 等;工艺精湛的工艺品,如文房四宝、徽4、I,I三雕、芜湖铁画 等。这些独特的资源会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成分,纷纷招来 国内外游客。 2.4名企带动型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的一 种旅游形式,而乡村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 乡村旅游的发展会面临资金短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旅游 产品开发有限等问题。企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可借助企 业较雄厚的资金、较高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带动乡村旅 游的发展;借助企业一体化经营、一条龙服务的生产方式带 动农户参与发展.从而使当地居民从乡村旅游中获得更大 的收益;借助企业的品牌带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乡 村旅游产品的品牌。 2.5红色旅游带动型 皖西大别山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2004-2010年全 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大别山红色旅游区被列为全 国发展红色旅游总体布局的重点地区;“合肥一六安一金 寨一霍山一岳西一安庆”线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独山革命旧址群、金寨革命烈士陵园、金寨县红二十五军军 部旧址等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此项工程,将 突出“千里跃进大别山”、“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地”、“红军 的故乡。将军的摇篮”三个主题。这条旅游线路将带动沿途 及周边的乡村旅游发展,使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古文化旅 游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红绿古特”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生态效益的结合。 2.6复合型 安徽乡村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不少地区同时具备 上述多项条件。适合综合开发,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乡 村旅游的作用,满足游客的需求。 3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原则 3.1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安徽现有省级“农家乐”示范点47个,全国农业示范点 25个,数目多,规模大,但是,重复建设现象较严重。发展乡 村旅游。切忌人有我有,干篇一律;切忌失去乡村本色,大搞 城市化。一定要突显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创新特色。这样的 乡村旅游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才能吸引旅游者的目光,才 能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突出重点。合理开发 安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应进行 工作研究 整体规划,分清主次,分步实施,同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 出发点,合理开发。一方面,要重点开发那些具有特色资源 且区位较好的地区,然后再由点及面,带动周边地区的发 展;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 否则会使旅游景点没有市场,无人问津 3-3发展旅游。解决贫困 2004年10月在贵州举行了“乡村旅游及国家扶贫论 坛”,会上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部项目主任里迈斯 特阐述了以发展旅游业来解决贫困问题的原则,并就工作 方案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主要思想是雇佣贫困人员作为旅 游从业人员;设立制度鼓励并支持贫困人员创建企业;鼓励 旅游企业及游客的自愿捐助,使贫困地区受益……。可见, 旅游业确是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 农村、农民、农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会获益匪浅。 3.4开发与保护并重 旅游业比任何行业都更加依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 质量,乡村自然环境本身脆弱,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稍有 不慎,便会破坏乡村的原始风貌,且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 因此,在保护环境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方面,旅游业要更 加自觉地走在前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乡村旅游本身。对乡 村旅游的从业人员要加强环保教育,本着“环境微影响、物 质低消耗、产品求健康”的原则.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现有的旅游景区要加强管理,使旅游 景点常变常新,努力做好绿化和美化工作,实现生态环境的 良性循环,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经济效益是目的,生态效益是保障,社会效益是经济效 益的外延。没有经济效益的乡村生态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 而没有生态效益的乡村生态旅游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社 会文化、自然环境是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 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也会对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产生一 系列影响。为此,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强调经济、 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同提高,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 展。 4参考文献 …贝凤岩,郝晓兰 旅游经济学[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静.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式Ⅱ】.昆明大学学报 (综合版).2005(2A):79—82. [31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 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 U】.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41骆静珊.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Ⅱ】.昆明大学学报 (综台版),2005(2A):6—11. [5】杨朝霞.浅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对欠发达地区的重要性Ⅱ】.现代农业 科技,2007(18):203,207. [61赵艳芳,胡书晖,曲秀华.生态旅游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U】.现 代农业科技.2007(2):116—117. 【7】伺鸣.浅谈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推进新农村建设Ⅱ【.现代农业科技,2007 (14):223,225. [81高化囤,宋迎喜,孙宁,等.关于中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U】.甘肃农 业。2007(1):11—14. 【91杨世瑜 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一发展过程一发展理念模 式哪.昆明大学学报,2005,16(BIO):12-14. 2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