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10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金砖国家包括( )。 (分数:2.00)
A.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 √ B.印度、中国、俄罗斯、南非 C.南非、巴西、印度、中国 D.俄罗斯、巴西、中国、南非 解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 )。 (分数:2.00)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程标准 √
解析:解析: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最为便利和经济的直观手段是( )。 (分数:2.00)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课件直观 D.言语直观 √ 解析:
4.《神童诗》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教育具有( )的特点。 (分数:2.00) A.专制性 B.象征性 C.刻板性 D.等级性 √
解析:解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反映,具有一定消极影响。 5.下列教育家中,( )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分数:2.00)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斯宾塞 √ D.洛克
解析:解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6.( )既是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一个人人格形成、人格发展的因素之一。 (分数:2.00) A.能力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 D.自我意识
解析:解析: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如谦虚或骄傲,勇敢或胆怯,勤劳或懒惰等等都是对人的性格特征的描述。性格是稳定的,但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性格
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性格特征既是人格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一个人人格形成、人格发展的因素之一。
7.通过对学生的作文、绘画、录音、作业、摄影等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方法称为( )。 (分数:2.00) A.档案评价 √ B.轶事记录 C.行为检察 D.观察分析
解析:解析:档案评价,又称文件夹评价或成长记录袋评价,最初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是为了取代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评价,以体现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的评价方法。它具备如下特点: (1)档案袋的基本构成成分是学生的作品,另外还包含了解学生情况的家长、教师、伙伴等的信息; (2)学生的作品数量众多且形式多样,包括诸如作文、绘画、录音、摄影等各种形式的信息; (3)这些信息是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8.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 )。 (分数:2.00)
A.动机的强度较强,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 B.动机的强度中等偏上,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 C.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 √ D.动机的强度较弱,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
解析:解析: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
9.有的教师经常变换自己的服装或突然烫了发,这在上课时就成了新异刺激物,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为了不影响上课,烫发的老师要在上课前利用早读时间或课间休息时间,先到讲课的班级中去,与学生接触,让学生的新异感在课前发生,让他(她)们看个够,那么到了上课时教师的发型或服装就不成为新异的刺激物了。这样做是为了避免( )的消极作用。 (分数:2.00) A.无意注意 √ B.有意注意 C.非意志注意 D.意志注意
解析:解析:无意注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努力的注意。课堂中有许多可能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刺激,无意注意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会干扰我们正在进行的教学。题干所述正是为了避免无意注意的消极作用。
10.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 )。 (分数:2.00) A.物质前提 B.主导作用 √ C.发展动力 D.决定作用
解析: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提供了现实基础,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
11.我国中小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②突出重点与注重实践相结合 ③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 ④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分数:2.00)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解析: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 12.人们常常利用顺口溜等方式帮助自己记忆一些材料,这种记忆方法是( )。 (分数:2.00) A.韵律法 √ B.地点法 C.记笔记法 D.特征法
解析:解析: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靠韵律去记忆内容,例如人们常常利用顺口溜等方式帮助自己记忆一些材料,这种记忆方法是韵律法,也称口诀法。
13.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 )创立了“昆西教学法”,被美国的杜威称作“进步主义教育之父”。他主张:教学过程以儿童为中心,为学生安排各种活动;注重计算、测量、绘画、手工劳动等课程以及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用报纸、杂志和活页读物代替教科书;强调理解,反对机械背诵,重视户外观察和实验室教学。 (分数:2.00) A.约翰逊 B.帕克 √ C.克伯屈 D.帕克赫斯特
解析:解析:进步教育的奠基人帕克于19世纪70年代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首先进行了新教学方法的实验,创立了昆西教学法,其教育改革被认为是美国教育史上的新起点。尤其是他强调儿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精神的、道德的活动有赖于儿童的自我活动的思想成为杜威教育思想的直接源泉之一。 14.为了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两个服务,这两个服务是( )。 (分数:2.00)
A.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B.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祖国人民服务 C.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祖国服务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
解析: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两个服务”之后,党和国家对教育方针的重申强调和深化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15.十八大报告指出,把(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分数:2.00) A.立德树人 √ B.教书育人 C.学生全面发展 D.培养创新精神
解析:解析: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16.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 )。 (分数:2.00)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 C.技术课程 D.综合课程
解析:解析:隐性课程亦指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17.《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 (分数:2.00)
A.顺序性 √ B.互补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解析:
18.“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 )心理特征。 (分数:2.00) A.气质 B.性格 √ C.动机 D.能力
解析:解析: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9.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 (分数:2.00)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
解析: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20.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 (分数:2.00) A.存储性障碍 √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障碍
解析:解析:根据遗忘时间,把遗忘分成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暂时性遗忘是指已经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暂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能恢复,是由干扰等原因造成的提取信息的障碍。永久性遗忘是发生在瞬时与短时记忆阶段的记忆材料未经复习而产生的遗忘,是一种因衰退而引起的“存储性障碍”。
21.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 (分数:2.00) A.演示法 B.讲授法 √ C.谈话法 D.陶冶法
解析: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的是讲授法的概念。
22.(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 (分数:2.00) A.童年期 B.少年期 √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解析:解析: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
2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 )”,这一思想后来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分数:2.00) A.学会做人
B.学会沟通 C.学会生存 √ D.学会合作
解析:解析: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24.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分数:2.00)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解析:解析: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问题阶段 计划阶段 研究阶段一解释阶段 反思阶段。 25.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 (分数:2.00) A.场依存型 √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解析:解析: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
26.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是( )。 (分数:2.00) A.发现学习 B.课堂学习 C.接受学习 √ D.被动学习
解析:解析: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接受学习的特点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派上用场。 27.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 (分数:2.00) A.不怕见生人了 √ B.视力下降 C.装修房屋 D.每天跑步
解析:解析:学习是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
28.在西方教育史上,( )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教育学的著作。 (分数:2.00)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赫尔巴特 √
解析:解析: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
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根据这段话,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分数:2.00)
A.看到了儿童的巨大潜力 B.夸大了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C.否定了遗传对人的影响 D.肯定了家庭对儿童的影响 √
解析:解析:华生的这段话不能体现家庭对儿童的影响。 30.看见他人随地吐痰感到厌恶是( )。 (分数:2.00)
A.直觉的道德情感 √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法律的道德情感
解析:解析: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分为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是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 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31.教师的期望要满足下列( )的条件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分数:2.00)
A.要适应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 √
B.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意志特征和主观能动性 √ C.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 D.要符合学生人格的发展逻辑 √ 解析:
32.要想使学生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 )。 (分数:2.00)
A.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
B.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 C.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 √ D.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
解析:解析:由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可知四个选项均正确。
33.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是关于课程设置和选择教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二者根本的分歧在于( )。 (分数:2.00)
A.前者偏重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后者偏重官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 B.前者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后者只相信理性的可靠
C.前者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后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 √
D.前者重视学科的形式训练价值,后者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
解析:解析: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是西方近代关于普通教育阶段学校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两者根本分歧反映在:(1)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2)哲学认识论上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形式教育论只相信理智的可靠,而实质教育论则认为认识中只有感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3)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还是联想心理学。形式教育论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而实质教育论则认为主要是经验的积累和联系。(4)在课程问题上形成不同的主张和倾向。形式教育论强调古典语言、文字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强调形式训练。实质教育论则相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二者在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两方面各执一端,都有其片面性。
34.中小学教师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 )。 (分数:2.00) A.备课 √
B.上课 √ C.布置课外作业 √ D.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 √
解析:解析: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 3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分数:2.00)
A.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 √ B.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C.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 √ D.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
解析:解析: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36.我国从2005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其内容包括( )。 (分数:2.00) A.免收一切费用 B.免收杂费 √
C.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 D.免教科书费 √
解析:解析:“两免一补”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37.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 (分数:2.00)
A.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 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 C.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民主进程 √ D.有时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
解析:解析: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体现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8.教科书的作用主要有( )。 (分数:2.00)
A.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 B.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
C.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 D.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解析:解析:教科书的作用主要有:(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9.下列论述中,能够体现教育的历史继承性的有( )。 (分数:2.00)
A.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 √ B.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C.教学方法具有历史继承性 √
D.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
解析:解析: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既受当时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水平所制约,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历史发展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0.下列选项中,属于有意注意发展阶段中第一阶段的有( )。 (分数:2.00)
A.小华发现语文老师朗读课文的时候,脸上洋溢着陶醉的表情 B.生物老师要求小梅回家观察猫咪是怎么喝水的 √ C.小明妈妈要求小明背诵《荷塘月色》 √ D.英语老师要求小丽回家抄写课文一遍 √
解析:解析:学生有意注意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儿童的注意由成人的言语指令引起和凋节;第二阶段,儿重通过自言自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第三阶段,运用内部言语指令控制、调节行为。 41.当今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最初提出的教师职业专业化有两个目标,分别是( )。 (分数:2.00)
A.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 B.提高教师工作的质量 √ C.增加教师的数量
D.强调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
解析:解析:在教师职业专业化被提出的时候,教师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教师工作质量不高。因此,最初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有两个目标,分别是:(1)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2)提高教师工作的质量。 42.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包括( )。 (分数:2.00) A.教育信念 √ B.专业态度和动机 √ C.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 √ D.专业特殊能力
解析:解析: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的主观世界。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信念;二是专业态度和动机;三是教师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 43.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包括( )。 (分数:2.00) A.生命健康 √ B.人格健康 C.心理健康 √ D.人身安全 √
解析:解析: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包括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44.下列选项中,属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的有( )。 (分数:2.00) A.不服从行为 √ B.厌学行为 C.攻击行为 √ D.破坏性行为 √
解析:解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法,其中最普遍的一种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划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两种。外向性问题行为,即学生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容易被察觉,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主要包括攻击性行为、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即学生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不易被教师察觉的,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学生个体的活动,尽管不会直接危害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但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自身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包括注意力涣散行为,对课堂活动的回避行为,对课业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抗拒课堂的行为。
45.教学中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有( )。 (分数:2.00)
A.演示时引导学生全神贯注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 √
B.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演示教具 √ C.教具的演示应适时、适当 √ D.把演示与讲授、谈话结合起来 √
解析: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演示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演示目的,选好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演示时,教师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活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表象。此外,演示时要配以讲解,引导学生全神贯注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演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及时地根据观察结果作出明确结论。 4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分数:2.00)
A.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 B.有助于教师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 C.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
D.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冲突类型 √
解析:解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是指出了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47.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可以概括为( )等方面。 (分数:2.00) A.政治教育 √ B.思想教育 √ C.道德教育 √ D.心理健康教育
解析:解析: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个部分组成。 48.教育政策的功能主要有( )。 (分数:2.00) A.导向功能 √ B.控制功能 √ C.服务功能 D.协调功能 √
解析:解析:教育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和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作出的战略性和准则性的规定及其运行过程。其功能包括: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
49.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 )。 (分数:2.00)
A.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 B.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C.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也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 √ D.遗传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解析:解析: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50.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应注意( )。 (分数:2.00)
A.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 B.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C.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平等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
D.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解析:解析:教学活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三、 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
51.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成长?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学业发展: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②激励学生学业发展。 (2)教师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人格成长:①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②陶冶学生情感;③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升华;④强化学生意志。) 解析:
52.试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过程。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的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解析:
四、 案例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4.00)
53.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刚参加工作时,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的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流看护,唯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一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两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请结合新课程理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案例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案例分析。 (2)如果你发现斯捷帕把花碰断,你会怎么处理?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启示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要求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不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因此,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发掘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改变学生的错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深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案例中苏霍姆林斯基就没有做到这一点,惩罚固然让斯捷帕“不那么淘气了”,品德有所规范,但是这种惩罚孤立了他,使得他“变得话少了”,这就可能有损学生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这是不可取的。 启示二:从教师行为上看,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以及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
生的自尊心。教师应努力做到: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案例中斯捷帕固然有错,但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和“没有获准参加集体活动”这种冷落学生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 (2)首先,不要斥责学生,积极了解斯捷帕的内心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认识.积极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使他明白自身所犯错误的原因:自己太淘气,不珍惜班集体养花的劳动成果。其次,让学生认识到犯了错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给予相应的惩罚,但这种惩罚必须能使学生认识错误,引导其心理和行为向良性方向发展。比如可以让斯捷帕带头领导其他学生看护新带来的花,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使其明白种花、养花的辛劳和不易,使其养成爱护班集体财物的正向行为。最后,当斯捷帕在看护花的过程中,如果能发现花明显成长,则要对斯捷帕及时鼓励,使其将这种行为和做法保持和发扬下去。) 解析:
54.案例一 女生康某将一封“情书”交给班主任赵老师,离开教师办公室的康某心里疑虑重重,又返回办公室门口,却听到赵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着“情书”,其他教师发出怪异的笑声,康某羞愧难当,再也不去上学了。 案例二 五年级学生杨某,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将一封“情书”交给班主任吴老师,吴老师一番细心开导后,从抽屉拿出一个信封,将“情书”装入并封上,温和地对杨某说:“我不想知道是哪位男生写的,也不想知道信里写了什么,但我知道,他表达的是一种纯真的友谊。”多年后,获得硕士学位的杨某拜访退休在家的吴老师,一番叙旧后,吴老师从书架中取出那个发黄的信封,两人一起打开尘封多年的“情书”,发出阵阵笑声。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两位老师的行为。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案例一中的教师们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学生把“情书”交上去后,班主任反而和其他教师一起分享,并且“发出怪异的笑声”;而案例二中的教师面对学生交来的情书,处理得很恰当,很好地做到了爱岗敬业。 (2)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案例一中的教师们没有做到关爱学生,学生受到了伤害,因此从教师职业道德上来讲,他们不是称职的教师;案例二中的教师做到了保护、关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3)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案例一中的教师们没有体现出这一点,而案例二中的教师面对学生交来的“情书”先是一番开导,后又把情书封上,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这真正体现出了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天职和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4)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案例一中的教师们把学生交来的情书拿来读并发出怪异的笑声,显然没有做到为人师表;案例二中的教师将情书封存多年后再和学生一起打开,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