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毛竹低改丰产技术措施

2021-04-05 来源:榕意旅游网


毛竹低改丰产技术措施

摘要介绍毛竹的生态范围及江西毛竹资源分布状况,分析毛竹低产林的几个类型,具体从垦复,护笋养竹,疏笋,施肥,钩梢,竹林结构,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毛竹低产林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毛竹低改;主要因素;技术措施

崇仁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西部,属丘陵半山区县,亚热带湿润气候适宜毛竹生长。由于毛竹的材质好,耐磨、抗拉、抗压、抗弯、不变形、易雕刻等优点,其可成为一种高级的居室装饰材料;毛竹还是一种好的造纸原料;毛竹可以提炼出竹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建筑业,农业都需要大量的毛竹,所以毛竹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

广阔。

1毛竹的生态范围及及江西毛竹资源分布状况

江西是我国竹类大省之一,拥有竹种22属144种,其中自然分布的有93种,现有竹林面积约7l万km2,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14.4%。其中毛竹林面积62.6万km2,占全国毛竹林总面积的22.4%,占全省竹林总面积的88%以上,拥有毛竹蓄积l0.3亿根,占全国毛竹总蓄积的21%,面积居全国第二位,蓄积居全国之冠。各县市毛竹资源分布不一,多集中在三个分布区内。10万亩毛竹林以上的县市有37个,15万亩以上的有17个,20万亩以上的有13个。面积最大的是宜丰县,44083km2。其次是奉新,35918km2;蓄积最多的是崇义县,5212万株。其次是宜丰县,5088万株,面积前20名立竹度最高的是乐安县,立竹度为156.8株/亩,其次为分宜县,为145.3株/亩。全省各县市毛竹平均立竹度仅105株/亩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4株/亩左右)。毛竹资源总的特点是面积大、蓄积多、但分布不均,天然林多,人工林少,残次低产林多,丰产林少,材用林多,笋、材两用林少,纯笋用林更少,有目的集约经营林少,荒芜残败林多,尚有41%左右的毛竹林立竹度在100株/亩以下。可见,要充分发挥我省毛竹资源优势,推广毛竹丰产经营技术的任务十分艰巨。

2毛竹低产林的几个类型

2.1恶劣立地生长的毛竹林

这类毛竹林生长在土层很薄的山脊地或陡坡石山,或是在土壤过于板结、贫瘠、粘重的红壤等立地恶劣,不适于毛竹生长的地段上,这种毛竹林只宜作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或风景观赏林,不宜用作材林

培育。

2.2乱砍滥伐低产毛竹林

这类毛竹休主要是由于对竹林砍伐不合理,挖笋控制不力,导致竹林结构破坏,生产能力降低,立竹质量下降,这是我县当前低产毛竹林的最主要原因,在一些交通方便的地区更为普遍。往往追求近期经济效益,竹林砍伐不论是老竹还是青壮龄竹,只要是大竹就砍,甚至一龄竹也砍,竹林年龄结构严重失调。竹林老龄小径竹、嫩竹(一年竹)多,壮龄竹少;小径竹多,大径竹少。竹林是越砍越小,产量就越砍越低。除乱砍滥伐外,无节制的乱挖冬笋、春笋,终而形成低产竹林。

2.3粗放经营低产毛竹林

这类毛竹林经营极端粗放,只砍不育,致使竹林低产,是造成低产的又一主要原因。竹林经营是处于培育中更新,更新中砍竹、挖笋利用。由于竹林生物产量高,地力消耗大,竹林自肥能力差,每年都要砍竹、挖笋运出林外,等于是从林地运出大量营养物资,长久下来,林地营养物质逐渐减少,若不进行竹林施肥培育,林地越来越贫瘠,终而成为低产竹林。

我县绝大部分低产毛竹林,都是由于乱砍竹、滥挖笋和培育粗放所共同导致。因而低产毛竹林改造必须从这方面实施有关的技术措施。

3毛竹低产林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3.1垦复

坡度在15°以下的采用全垦,15°以上采用带垦。大年竹林在冬季垦复,小年竹林在夏、秋季进行。垦复前先扫山、清除杂灌。垦复深度大年浅、小年深;立竹周围浅、无竹空地深;沙土浅、壤土深。一般深度为20cm-25cm。垦复时尽量不伤鞭根、笋芽,清除林地内竹蔸、石头、树根、老竹鞭。为防全垦引起水土流失,全垦时要做到山顶、山腰、山脚各保留10m-15m原生植物带,以利保持水土。带垦宽度以25m-50m为宜,缓坡宜宽,陡坡宜窄。

3.2护笋养竹

做到不控鞭笋、护养冬笋、保护春笋、清除退笋。为了提高竹林产量,每年都留笋养竹,使竹林每年都有一部分竹株换叶,一部分竹株孕笋,把“大小年”竹林变为“花年”竹林。

3.3疏笋

在出笋之前每2-3天疏笋一次,疏笋数量控制在竹笋数量的40%-60%重点疏去退笋、病虫笋、路中笋、浅竹笋、小笋、歪笋等。

3.4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用厩肥、堆肥、垃圾肥、绿肥、嫩草肥等2500kg-5000kg,或饼肥50kg-100kg,或塘(田)泥5000kg-10000kg。如施用化肥,以氮、磷肥为主,每亩施尿素20kg-25kg,过磷酸钙4kg-5kg。施肥时,迟效肥垦复前撒于竹林地,垦复时翻入土内。速效肥及人粪尿等,结合中耕除草,撒施或沟施,每年2-3次。如施用复合肥效果更好。

3.5钩梢

在风大、冰冻雪压严重的地方,对楠竹适当钩梢,可减少竹株风倒雪压,保持竹竿端直。钩梢时间在10-12月,钩梢强度不超过竹冠总长度的1/3。每株留足15-20盘枝。

3.6狠抓竹林结构调整

1)调整竹林林相。改混交林为纯林或调整为优良组合。因为,纯林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高单位面积产量,混交优良组合比为85:15,混交主栽树种应以杨梅、枫树、山槐为主,点状分布以利抗风抗雪压,为更好的掌握因地制宜改变不合理混交结构,可采取“四砍四留”的方法:①山麓山谷土壤深肥,可改为纯林,山地上部山脊可保留混交;②近山交通方便可改为纯林,边远高山可保留混交;③经营水平高,有施肥条件的产竹区,可改为纯林,缺肥少劳的一般竹区可保留混交;④林相不齐,混交不合理,应砍去杂树,逐步改为纯林。林相较整齐,混交合理可以保留。

2)调整立竹均匀度、整齐度。按照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差留好,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为此应早作安排,从留笋长竹开始注意留养,做到按比例挖笋,适当疏笋,合理留笋。要坚持三挖三留,即挖前期(立冬至冬至前)的冬笋,留养中后期(冬至后)冬笋;挖出初期及后期(春分前后五天及雨水后五天)的春笋,留养盛期春笋;挖出退笋(随退随挖)及病虫笋,留养小年笋和健壮笋(长笋)。

3)调整地下网络。要清除老鞭、死鞭、竹兜和树根,改善地下空间,方法是劈山砍杂灌,培土施肥,套种绿肥,尤其是深翻垦复,效果更明显,比一般抚育每公顷增加新竹40%-50%,竹秆鲜重增加110%。深翻为防止水土流失,损伤健壮根鞭,可采取“三深三浅”的方法,标准为深翻15cm-20cm,浅翻5cm-6cm。因地制宜,泥土山宜深,石砾山宜浅;土层深厚宜深,脊薄地宜浅;山麓山谷宜深,山上宜浅。

4)调整立竹度。立竹稀疏,叶面积指数低,降低新竹产量,但密度增大到一定限度,也影响产量,所以应按照叶面积指数来确定单位面积保留株数。因为,单位叶面积指数越高,新陈代谢作用就越强,单位面积产量就越大。因此,毛竹也要合理密度,改造时可采用“四密四稀”的方法:①新竹林,竹株小,宜稀(2250株/hm2-3000株/hm2,叶面积指数2-3),土壤深且肥沃时可密些(3000株/hm2-4500株/hm2,叶面积指数4-5);②老竹林竹株大,宜稀(1800株/hm2-2400株/hm2,

叶面积指数5),土壤深且肥沃时可密些(4500株/hm2左右,叶面积指数6-7);③培育小径竹,宜密(4000株/hm2以上),培育大径竹宜稀

(1800株/hm2-2250株/hm2);④山麓山谷宜密(3000株/hm2以上),山坡上宜稀。另外,立竹稀的地方要禁伐,立竹密的地方要及时抽伐。

5)调整竹龄结构。老竹过多会影响竹林产量,毛竹林青壮株多(2°-3°),产量就高,因为,2°-3°竹正处于繁殖力最旺盛,生命力最强的时期。因此,改造低产竹林必须调整毛竹年龄结构,通过合理采伐来逐步实现,可采取“四看四砍”的方法,即一看密度,每公顷1200-1500株以下的竹林应封山禁砍,老少立竹均留,休养生息;二看竹龄,坚持留3°砍4°以上竹的原则,对竹子进行采伐;三看竹质,砍去弱、小、病、残和风吹雪压竹,保留健壮竹;四看大小年,砍去大年竹,留养小年竹,从而逐步达到合理竹龄结构。

3.7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的发生将严重影响毛竹林的生长,降低竹林的产量和产品质量,有的还会导致竹林成片死亡。实施改造的低产林分,由于大量的新竹长成,为病虫害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病虫发生量大大增加。因此,在低产林改造中,要十分注意强化病虫害的预防预报工作,及时防治,把病虫为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此外,立地贫瘠类型的低产林改造应增加立竹密度,提高林内湿度,改善竹林的立地条件。根据竹林自身生长特性,用科学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竹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这类竹林以用材为主,不提倡翻垦,尽量保留林下阴性杂草、灌木,伴生树要全部保留。要使每亩立竹量增加到300株以上,并使各龄竹比例

合理。

4结束语

发展竹业生产是农村脱贫致富的一项有利的措施,也是山区农民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崇仁县自然条件优越,属于毛竹的最适应区,但长期以来,当地农民对毛竹林经营粗放,重取轻予,过度挖笋,忽视养竹,冬季追鞭挖冬笋,四季强度伐竹。导致竹林结构严重不合理,立竹量低,胸径小,竹株矮,笋、竹产量始终徘徊于低水平。为了促进竹业生产的发展,毛竹低产林的改造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魏秀章.低产毛竹林改造技术[J].浙江林业,2009.

[2]陈福生.毛竹丰产林培育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2004.

[3]张春生.陈建华.朱凡.毛竹生长发育规律的调查分析[J].经济林研究,2007.

[4]汪风华.桃江县毛竹低产林改造[J].湖南林业科技,2006.

[5]徐照华.童生福.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J].安徽林业,2003.

[6]王海霞,张健,黎美莲,彭九生,黄海凡.江西毛竹林分结构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初探[J].湖北林业科技,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