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汉元帝人物形象分析

2024-07-14 来源:榕意旅游网


自由的枷锁,人性的悲剧

——浅析《汉宫秋》中汉元帝人物形象

汉元帝这一人物形象无疑是元杂剧《汉宫秋》中的“男一号” ,在这里,我就简单谈谈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

阅读了许多研究《汉宫秋》以及汉元帝人物形象的资料,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文学史》第六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出现的三个字——“不自由”。它取自第三折二煞中汉元帝的一句唱词“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贵为天子,竟然发出如此感慨,不仅引人深思,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结果?

《汉宫秋》中的汉元帝无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形象,在感情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失者,在政治的王国中,他是一个败者。“不自由”既是他对自身处境发出的感慨,也是作者对他的同情。在这里,我想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导致汉元帝“不自由”的原因。

首先,在楔子中,汉元帝还未出场,一个昏庸、软弱、好色、无能的君主形象就已经借助毛延寿之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因我百般巧诈,一味诌谀,哄的皇帝老头儿十分欢喜,言听计从”、“我又学的一个法儿,只是教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君主,不仅能够容忍身边臣子的“巧诈”、“诌谀”,还竟然被“哄”得“十分欢喜”、“言听计从”,在我看来,这正是导致汉元帝“不自由”的根源。好色,我个人认为这是自古以来昏庸君王的致命伤,但仅仅因为好色就使得奸臣的“宠幸”得以“牢固”,不得不承认还是汉元帝自身严重缺乏控制力和判断力所导致的,而这种种缺陷归根结底就是软弱二字。可以说,软弱就像一瓶毒药腐蚀了他判断和反抗的力量,使他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自由”拱手交给了别人。可见,软弱、昏庸并不是读者强

加给他的帽子,试想,面对一位圣德贤明的君主,还哪里有毛延寿这等小人发挥的余地?如果说从他人口中听到的难免有失公正,那我们就来看看汉元帝出场后自己的表现,“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他不仅对国家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还一味沉溺于“后宫寂寞”这种低级趣味之中,可见,之前对于汉元帝性格的判断并没有差错。

可以说,汉元帝的性格缺陷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那么,在作品中,汉元帝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又是什么呢?通过呼韩耶单于和尚书的话,我们了解到,当时胡汉之间呈现出汉弱胡强的境况,汉朝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作为这样一个王朝的君主,“自由”的可能性大大地受到了限制。而在他身边,奸佞小人当道,左右着他的判断和选择,最终使得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元帝无奈道:“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可见,我们不能从某一个方面来简单断定导致汉元帝“不自由”的原因,这种“不自由”,是主观、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汉元帝正是这样一个带着自由的枷锁的帝王形象,生动而饱满,耐人寻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