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三峡赏析三篇

2023-03-17 来源:榕意旅游网


读三峡赏析三篇

读三峡赏析1

①“船窗低亚小栏干,竟日青山画里看”。我满怀着四十余年的渴慕,放舟江上,畅游三峡,饱览着山川胜景。

②三峡,这部上接苍冥、下临江底,近四百里长的硕大无朋的典籍,是异常古老的。早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不,应该说早在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之际,它就已经摊开在这里了。它的每一叠岩页,都是历史老人留下的回音壁,里面镂刻着岁月的屐痕。

③我们不能设想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读尽它的无限内涵,但总可以观嬗变于烟波浩淼之外,启哲思于残编断简之中。作为现实与有限的存在物,人们徜徉其间,一种对山川形胜的原始恋情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动会不期而然地被呼唤出来。

④早在五千年前,这锦山秀水就曾闪烁着大溪文化的异彩。两千年前,扁舟一叶从那条唤作香溪的水流里,载出一位绝代佳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不独闾里之荣,也是邦家之光。两汉之交,公孙述枭踞白帝城,跃马称帝。过了三周甲子,这里又成了吴蜀争雄的战场,年轻的陆逊创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赫赫战功。刘先主永安宫一病不起,将他的嗣子、未竟事业连同未来的千般险阻,一股脑儿托付给他的军师。诸葛公神机妙算,在鱼腹浦摆下了“八阵图”……

⑤今日舟行访古,不仅史迹久湮而且江山亦不可复识矣。以诗而言,巫山十二峰可以说是一部不是靠语言文字,而是由境界氛围酿成的朦胧诗卷。两岸诸峰时隐时现,忽近忽远,笼罩在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万古空朦之中,透出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的朦胧意态。比之以绘画,巫山十二峰无疑是整个三峡风景线上一条最为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廊。在这里,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各种表现手法兼备毕具。那群峰竞秀、断崖千尺的高峡奇观,宛如刀锋峻劲、层次分明的版画。而云封雾障中的似有若无,令人神凝意远的万叠青峦,则与水墨画同其韵致。

⑥著名学者王国维有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的说法,还有人把绘画分为写实、传神、悟妙三个层次。我以为,读三峡可能也有三种灵境:_____读之,止于心灵对自然美的直接感悟,目注神驰,怦然心动。_____读之,会感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景物交融互渗,物我融为一体,亦即辛弃疾词中所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______读之,则深入画境,浓酣忘我,“冲然而澹,悠然而远”,进入《易经》中那“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的灵境,此刻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划线的“摊开”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卒”、“始”、“再”三个词按正确顺序填写到第⑥段中的横线上。

3、你对三峡的风物(如山峰、溪水、森林、云霞……)有怎样的感悟?请任选一项,仿照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写出你对它的感悟。

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_________________,里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段回顾了宜昌的历史风云。你还知道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哪些历史故事?请简要讲述一个。(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在上文把三峡比作一部“上接苍冥、下临江底,近四百里长的硕大无朋的典籍”,在这里用“摊开”与前文呼应,语言生动形象。(大意对即可)

2、始;再;卒。

3、示例:它的每一片云霞,都是巫山神女挥舞的锦绣,里面编织着峡江的梦想。(比喻贴切,内涵表达准确。)

4、“略”。

读三峡赏析2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读三峡赏析3

三峡窄:江北赤甲山艳若丹霞,江南白盐山粉琢银装。

此地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万水汇聚,破门而出,气势极为壮观,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三峡险:瞿塘峡峡口称夔门,长江进入峡口后,江水奔腾,水势湍急,夺门直下,确是“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气势异常雄伟险峻。

杜甫三峡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李白三峡诗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自古以来,三峡就被喻为长江的珠冠。

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李白也没有少写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峨眉山月歌》更是家喻户晓。孟郊的《巫

山曲》“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也点出了峰奇山重之特色。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

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陈毅《咏三峡》)郭沫若的诗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

/dyx6371987@126/blog/static/568783142008113111325740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回望三峡江水悠悠。当危崖耸峙、如刀劈般的夔门迎面扑来,屏障般遮在两旁,原本极开阔的视野忽地局促起来。

平缓的江水顿如脱缰野马,拥挤着、跳跃着,咆哮奔腾,那掩映在绿荫中的白帝城几乎是一闪便从船舷旁留在了船后。就像古诗里说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天仿佛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

——在许多次与三峡失之交臂后,三峡,就这样打开她兀立的大门,任长江将我们送入一页画幅。该是天下诸多秀峰都聚集到这里,夹道迎候大江东去,所以才有山水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蕴涵更在山水之外。

在许多日子之后,我才更真切地体会到,那时,我是在长江画卷中最壮美的一幅中行进。啊,三峡!船行峡中,群峰对峙,峭壁嵯峨,飞岩如削;仰望高空,万峰攒天,天光

一线;俯视江面,云落峡底,浪花飞卷。

山是骤然凝结的水,让人想起雄奇、伟岸,想起男子汉那坚实的胸膛;水是奔腾飞跃的山,让人想起纯美、坚韧,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中学时读南朝文学家盛弘之《荆州记》中对三峡的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身临其境,才有了最真切的感受。曲曲折折之间,长江劈夔门,切巫山,夺路东去。

船首翘望,眼看一座山峰横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脚,江水一弯,又是一条闪着亮光的水路。在这峰回水转中,我们行进着,仰神女风采,读兵书宝剑,品牛肝马肺,江水流过巴楚的悬棺栈道,流过崖间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伴随着历史的年轮,那一个涟漪接一个涟漪,走向前方。

峰峰岭岭,险峻迤逦,演绎着岁月的沧桑。夜深了,客轮缓缓地行驶着。

岸边的青山化作了一张黛色的剪纸,并不时闪过一簇簇灯火。江心的航标灯一明一暗地眨着眼睛从船舷旁掠过,几道强烈的探照灯光划破夜空,从船顶射向江面,更衬托出江夜的安宁。

此时,唯有船身微微颤抖着,偶尔晃动几下,使人感到脚下正踏着滚滚波涛。夜幕下,江风絮语般抚慰着每一个人。

也许正是饮三峡水,登三峡峰,三峡两岸竟诞生了那么多为理想义无反顾的人:赋《离骚》、作《九歌》、敢《天问》的屈原,自嫁匈奴,以身和亲的王嫱,力主抗辽,订立澶渊

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准都从这里走进历史;巴楚、蜀吴凭借三峡天险,征战厮杀,周而往复,描述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更有李白、杜甫等迁客骚人到此游历吟咏,留下传世诗章,这一切决不该是偶然的。

人们向往三峡,赞誉三峡,除却三峡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还是三峡那自在坦然的风骨,空灵清静的境界,那种含天容地的苍莽大气。我知道,这里面有对理想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追求,对世间一切永恒的主题的依恋。

正是涵盖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古往今来众多的沧桑,三峡才有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这种超乎自然的灵气。比方那兵书宝剑峡,江北陡崖石缝中的“兵书”,其实是古代悬棺葬遗物,那宝剑则是绝壁上凸现的岩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