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伏笔

2021-09-05 来源:榕意旅游网
小说专题训练----伏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眉头上的字 杨静龙

礼物在蒸笼里冒着热气,我想那一定是一份非常特殊的礼物。

半个月前,我得了严重的焦虑症,为了舒缓心情,我来到了这家深藏在大山里的农家乐,遇到了“光头大叔”。

“光头大叔”是农家乐的厨师,五十多岁,瘦得像一块太湖石,几乎秃顶,数得清的几根头发稀稀拉拉的,聊胜于无的样子。第一次叫光头大叔,老板娘似乎有点儿不开心,瞪了我一眼。他自己却笑着答应了,往脑门上啪啪打了两下,说:“光头有什么不好?光头就不用剃头了,每月省下一笔剃头钱,就算是老板娘给我涨薪了。”老板娘和我一起哈哈笑了起来。

光头大叔是一个“快乐哥”,这些天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快乐。

每天早上,我拿着画夹去写生,光头大叔都要做一顿丰盛的早餐,我的餐桌上总比其他客人多两只鸡蛋,或者多一盘新炒的溪鱼干。临出门,他把中午的干粮装进塑料袋,塞到我手里。

下午一般我早早地就回来了,在农家乐小院子里修改画作。听到声音,光头大叔从厨房里走出来,双手粘着鱼鳞,看我带回来的写生画。“村口的老樟树吗……”“那是三叔公的老屋场……。”他满脸兴奋,一迭声地说,“那是东村的荷花塘呀,这张画画得最好,啧啧……”光头大叔还挺有眼光,那幅“荷塘春色”确实是我这几天画得最满意的作品。

老板娘在一旁怂恿:“看起来你真是跟画画有缘,你就拜小陈老师为师学画吧。” 光头大叔的目光从画面转到我的脸上,目光灼灼,好像我的脸变成了一幅画。 美院毕业之后,我开办了一家画室,教小孩子学画画,学生不多也不少,赚的钱刚够养活自己。“我招学生是要收费的,”我说,“但是你光头大叔嘛,可以免费。”

光头大叔乐呵呵地回到了厨房。吃晚饭时,他特意给我加了两个菜:半只土鸡和一盘河虾。

光头大叔开始学画了。白天空闲时,他把我的写生画搬到餐厅里,非常认真地临摹。平时我教他一点技法,给他一些指点。因为画的都是村里村外的景物,是他所熟悉的,依样画葫芦,虽然没有什么章法,倒也画得像模像样的。

我们的交流日渐多起来。说是交流,其实大多是听他讲,他讲笑话、讲故事、讲乡村的民间传说,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他似乎有讲故事的天赋,能把看似平常的事说得惟妙惟肖,让我开怀大笑,忘却了许多烦恼。他千方百计地接近我,源源不断地送给我快乐。有些时候,我觉得他是故意在找笑料,哄我开心,让我笑。我的心头弥漫着一缕情愫,觉得自己正被一种近似于亲情的气息包裹了起来。

我的焦虑症状在不知不觉之中,日渐消减下去。我决定返城了。

临别之际,光头大叔指着我的额头说:“小陈老师,你那么年轻,眉头上就写着‘川’字啦,这可不好,什么时候眉头上不写字了,你就不会焦虑了,病就好了。我真想送你一支画笔,可这笔没地方买呢……”

“哦——”我好奇起来,“那是什么笔呀?”

“你拿这支笔往自己的眉头上一画,眉头上的川字就没有了。你就变成一个快乐的姑娘了。”光头大叔说完,拍着光头呵呵地笑了起来。

我笑着说:“光头大叔,你太逗了。”边上的老板娘听了,也哈哈笑起来。 “那样的笔是买不到的,但我为你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也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那份礼物吧。”光头大叔说完,走到灶台前,一把掀开了蒸笼。

一缕热气从蒸笼里喷涌出来。待热气散尽,我看到了一幅画,一幅神奇无比的画。 蒸笼里,一张白色的蒸笼布,上面错落有致地排着八只大虾。八只大虾呈现出各种姿势,形象可爱,栩栩如生。仔细看时,发现原来它们被一枚枚小针钉在蒸笼布上,上首用切得很细的土豆丝,拼凑出六个小字:齐白石虾趣图。

我看看蒸笼里的“虾趣图”,又瞅瞅光头大叔的脸,再瞅瞅老板娘,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它们摆在蒸笼布上是画,吃到肚子里就是虾。现在我把‘齐白石’蒸熟了,小陈老师你把它吃掉,以后一定也能成为一个大画家……”光头大叔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吃了这些虾,我就要成为齐白石了,哈哈……”我一边笑一边拿起筷子,夹了一只大虾。

光头大叔像一位慈祥的父亲,满脸堆着笑,一边看我吃虾,一边喃喃地说道:“吃,你快趁热吃。”

离开农家乐之后,我与光头大叔和老板娘都保持着微信联系。

半年后的某一天早晨,老板娘突然给我发来微信,说光头大叔昨天夜里从山崖上摔了下来,被人发现时,已经咽了气。

“深更半夜的,光头大叔跑到山上去干什么?”我问。

老板娘在微信里回答道:“他有一个女儿,和你同岁,也是学画画的,写生时不小心从山崖上失足掉了下来。她的坟就在山崖上……”

我呆呆地看着手机的屏幕,不知如何答复。

过了一会儿,老板娘发过来一段文字:“你知道他为什么掉头发吗,化疗的。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他就得了肝癌。”

“他是一个好父亲……”我在手机上写道,然后删掉,删掉了又写,想了想又删掉了……

(原载《小说月刊》2021.3)

1.关于文中光头大叔赠送我“虾趣图”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叔向我赠送这份特殊的礼物,主要是想要弥补他无法送我画笔的遗憾。 B.文中详细描写齐白石“虾趣图”,旨在突出光头大叔对这份礼物所寄寓的情感。 C.我面对这幅画一时竟说不出话来,蕴含着惊讶、惊喜和感动等复杂情感。 D.大叔像一位父亲一样看我吃虾,既有对前文的照应,也是对后文的铺垫。 2.小说后来交代光头大叔女儿的情况,但前文已有多处伏笔,请结合文本简要归纳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

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出门呢!李响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

李响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

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役,大获全胜,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

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光芒,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不满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里面确

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

这下我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比较讨厌李响”“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开端,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作者设置的悬念。

B.小说构思巧妙,以后来人的视角写一个死去的人物的事迹,却又让后来人与死去的人同一个时空出现,新鲜而不落俗套。

C.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李响是个十八岁的青年,他的话语里充满了青年人豪气冲天的干劲,但有时也显幼稚。

D.小说卒章显志,最后的呼喊声里既揭示出祖孙三代的关系,也表明我了解到李响的事

迹后,内心充满敬仰与骄傲。

2.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了伏笔,请结合文本,选取两处进行分析,并简单说说这种手法的好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密运

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

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

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为异常的男人。

“什么人?去哪里?干嘛穿这么厚?”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

“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颤。

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 “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 “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

“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

“不要,不要!老婆都没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

“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窝往下搜。 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遮住的部分露出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

笑声更大了。

男子全身脏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咸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

“癫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

“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嬷(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

“滚远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

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捂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

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

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好不容易到了门口,他弓着腰,一只手抵住门,让自己不会倒下,另一只手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

主人闻声开门,只见一个男子昏迷在地,穿着棉袄,全身滚烫,脸颊赤红。主人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块块大洋纷纷掉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

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起,一夹会把疮痂撕烂,鲜血直涌。

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

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

“卢伟良,这是怎么回事?”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

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员。

原来,闽粤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特委选定卢伟良,让他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疯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

接头员听完前因后果,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只见他虽然精神虚弱,每只手臂都有十几处在冒血,但说得神采飞扬。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

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笔下的青年男子,在夏天穿着袄子出现在了山路上,快要中暑了也没有把袄子脱掉,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描写男子在关卡遭遇白军检查的时候,不断发抖,举止疯癫,全身散发酸臭的气味,这些丑态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男子带病完成密运任务的赞美。

C.刀疤白军和土房主人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不吝笔墨,其形象一反一正,对表现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D.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密运的整个过程,衬托出了主人公的顽强品质。

E.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叙述语言准确生动,人物语言真实而富有特色,展示了那个时代感人的英雄精神。

2.小说上下文有多处伏笔照应,请找出两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镖头杨三 聂鑫森

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

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

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

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

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 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

“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

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

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 “沙先生回老家省亲?”

“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

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 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

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 “大米。”

“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 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

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

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介书生,防他做什么?”

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

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予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枰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

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

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

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窜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

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 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已,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

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

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 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 “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

“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

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声誉于一旦?”

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

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

“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 “慢!”杨三大喊一声。

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

“不。不是不敢,是不能。” ……… 残阳如血。

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

(有删改)

1.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烘托了人物的性格。

B.“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写出了湘西美丽的景色,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

C.“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

D.“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2.杨三“失镖”,文中设有多处伏笔,试找出其中三处加以分析。

答案:

一、1.A“主要是想要弥补他无法送我画笔的遗憾”错误。过度解读,主要是给我增强作画的信心,给我带来快乐,帮我治愈焦虑症。

2.①语言描写,如“看起来你真是跟画画有缘”,暗示了他女儿曾经也是和我一样的学画者;

②细节描写,如“光头大叔的目光从画面转到我的脸上,目光灼灼”暗示他仿佛要从我身上看到她去世女儿的影子;

③心理描写,“觉得自己正被一种近似于亲情的气息包裹了起来”“光头大叔像一位慈祥的父亲”,暗示他不自觉地在我身上复原那段难以找回的“父女亲情”;

④环境描写,如他在“深藏在大山里的农家乐”里当厨师,暗示他与这座大山的某种联系。 二、1、.C “李响是个十八岁的青年,他的话语里充满了青年人豪气冲天的干劲”错,文中“我”眼里的李响并非十八岁,而是年迈的老人,有属于这个年龄段的任性、幼稚、认真。 2.(1)开头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后文李直父子不关心李响等情节埋下伏笔,李响偷偷离家,李直出生的时候不知道爹是谁,是后文对开头“李直讨厌李响”的原因的解释,前后形成照应。

(2)李响抱怨李直他们不关心自己,为后文李游一直不知道李响的事迹埋下伏笔,后文导游的讲解印证了前文李响说的去南泥湾开过荒的话语,前后形成照应。

(3)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小说结构紧凑,情节发展合理,能沟通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塑造人物,表达主题。 三、1.BD

B .“表达了作者对男子带病完成密运任务的赞美”分析错误,应该是突出了夏季气候的炎热、难耐。

D .“文中的金银花、葫芦、 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错误,文中的物象并未一起构成线索。如写金银花和葫芦“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文中只有这两处,没有构成线索。“大洋”也仅仅在文段末尾出现,也不是线索。文章真正的线索是“送大洋”。

2.①前面“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的情节为小说后面卢伟良中暑晕倒的情节埋下伏笔。

②前面“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为后文揭示出他的胳膊上绑满了大洋埋下伏笔。

③前文“他突然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这种不正常的行为为后文他是党的转运员埋下伏笔。

四、1.D“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分析错误。这一段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故事的悲壮,而不是悲凉。同时,小说的结局并不是悲剧,“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于文无据。

2.①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失镖,一

定赔偿。为后文劫镖和镖局归了朱启人等情节埋下伏笔。

②沙风里告诉杨三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

③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为后文沙风里带头劫镖埋下伏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