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主体是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一般参加者只承担行政责任。本罪主观方面只能出故意,行为人共同故意即可,不要求犯罪目的完全一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对严重情节下致使严重损失的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分析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但并非一切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人都能构成本罪,构成本罪的只能是扰乱社会秩序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所谓首要分子,即在扰乱社会秩序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所谓其他积极参加者,是指除首要分子以外的在犯罪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对于一般参加者,只能追究其行政责任,不能成为本罪主体。
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出故意。行为人往往企图通过这种扰乱活动,制造事端,给机关、单位与团体施加压力,以实现自己的某种无理要求或者借机发泄不满情绪。由于本罪是聚众性犯罪,因而进行扰乱活动必须基于众多行为人的共同故意。这种共同故意并不要求行为人之间的故意联系十分紧密,只要行为人明确自己以及他人是在实施扰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人民团体的工作秩序的行为即可,并不要求各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或犯罪动机完全一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拓展延伸
谁可以被定罪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是指在公共场所或其他社会活动场所,有组织地聚集人员,通过制造骚乱、动乱等方式,严重干扰社会秩序的行为。根据我国法律,可以被定罪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策划、指挥骚乱活动的主要犯罪分子;直接参与骚乱活动的从犯人员;提供资金、物资、场地等支持的帮凶;以及其他明知或应当知道骚乱活动危害性的人员。被定罪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后果严重,将面临刑事处罚,包括但不限于拘役、有期徒刑等。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确保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不受干扰。
结语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主体为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一般参加者只承担行政责任。本罪的主观要件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他们通过扰乱活动来制造事端、施加压力,实现无理要求或发泄不满情绪。共同故意并不要求行为人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只要明确自己以及他人在扰乱工作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对于严重情节下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且造成严重损失的首要分子,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八条 扰乱、冲击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依法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造成公共秩序混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