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陈维华。可能和其他演讲的选手不太一样一我不是本地人,是从外地来到咱们“外来妹”。虽然我不是xx人,但我早已把看作我的家园,在这里我得到了许多在我的故乡也没的得到的东西。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生活在城市里,因此以前我对“城市”的概念就是我所生活的那片“市区”。20xx年,我被学校派到xx市下面一个县的农村小学支教。来到这里,我才知道,一个城市不仅仅有市区,市区外还有县城,县下面还有乡还有村。来到这里,我才知道,这里的孩子去上学要经历怎样的历程。我支教的这个村是壮族、瑶族、汉族的杂居地,少数民族同胞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上,山区的冬天是很冷的,但很多的孩子每天天不亮,就要摸黑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走到学校,要是赶上下雨山路湿滑,他们根本就不能来上学了。自行车,是部分比较有钱的家庭的孩子才有的东西,不幸的是很多路远的孩子家里没有自行车。因为家里穷,很多学生从不吃早饭,望着这些饿着肚子却还在努力读书的孩子,我的心隐隐作痛。
我曾经去过县里的中学监考,看见那里的学生穿着漂亮的运动鞋,用手转着笔写字,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光着脚,没有人会转笔,但所有的农活,家务活他们都会干,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学生,我看见她的手却像枯树皮一样苍老。
我到那里执教的其中一门课是计算机,而当我看到这学期的计算机课教材,更是哭笑不得一2/3的内容是和网络有关的。这个村里不通宽带,即使是我们要上网査资料,也得跑到城里的网吧去,可在这偏僻的山村要开计算机课,既为难了上课的老师,更为难了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但是,当我一想到孩子们的家境,一看到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目光,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们跟上时代,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网上冲浪,什么是地球村。由于环境的原因,这里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很差,一个问题讲了10遍20遍,学生还是听不懂。有时候我气极了,甩下书本就走出教室,但是我回头一想,他们是落后,是什么都不懂,但是这能怪这些可怜的孩子么?想到这里,我又快步走回来,给他们慢慢的讲,慢慢地说,直到他们听懂为止,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诲人不倦”!
我常常在想,我们到底能为他们--奉献些什么。在他们的眼里,他们家乡那让我们陶醉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都是黑白的;在他们的梦里,外面的钢筋水泥、冒着尾气的汽车,都是彩色的。难道他们的命运,就是在放牛、挣钱、娶媳妇、生娃、再放牛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一代又一代重复吗?
回到时候,当我看到哪里又起了髙楼大厦,哪一条街又被装点得灯红酒绿,哪一条路又堵了、又通了,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快速发展,但是我一直在想:没有这些农村孩子的发展,我们的社会是真正的和谐发展么?慢慢地,我用课堂、班会等等各种机会给这里的孩子们讲外面的世界,讲知识给他们的未来所带来的影响,衷心希望他们也想去创造自己的未来,而不只是沿袭祖辈的命运。我暗暗地想,他们的改变,慢慢地,也许会带来他们后代的改变,带来他们家乡的改变。在这期间,看见有的孩子因为家贫将面临失学,我们用微薄的工资帮助了三个孩子,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但是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还有许许多多个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于是我找我的同学,找我的朋友,通过各种方式,给他们讲这些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故亊。于是,一批批崭新的衣物从各地寄来了,一张张汇款单从各地飞来了,我的工作单位一一广播电视大学更是我坚强的后盾。他们送来了贫困生资助款,为小学安上了电灯,更换了桌椅板凳,送来了书本,送来了电脑。
究竟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父老乡亲?捐钱捐物,固然重要,但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用知识、用教育改变他们的观念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才是更加根本的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我们不能忘了他们,当他们需要的时候,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老师,我愿意继续奉献,为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亲爱的朋友,加入我们这个光荣的行列吧,为了孩子们灿烂的笑容,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