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胜节是印度宗教节日。每年9、10月举行,持续10天。按照印度传统,9月份有15天祭祖日,其后的第十天即为十胜节。该节是为庆祝罗摩战胜十首魔王罗波那而设的节日。
一年一度的“十胜节”是印度教三大节日之一,节日前后持续10天,其间人们欢聚一堂喜庆罗摩战胜“十首魔王”罗波那。在“十胜节”期间,前9天到处都在举办歌颂罗摩事迹的盛会。
大街上常能看到乐队在前面开道、善男信女簇拥的演艺队伍,间或还能碰上满载演员、披红挂绿的牛车和象车。无论步行的演艺队伍,还是盛装的牛车象车,都是边行进边演戏,一直演到最后一天战胜“十首魔王”罗波那为止。
节日来源
十胜节是印度教节日,也是全国性的重大节日。根据印度历法,十胜节是从O湿缚库阁月的第一天开始,一连庆祝10天。一般是在公历9、10月间。十胜节来源于史诗《罗摩衍那》,具有几千年的传统。该节日是庆祝印度教教徒心目中的英雄罗摩与十首魔王罗波那大战10日,并最后大获全胜,故称“十胜节”。
节日庆祝
十胜节期间,印度各地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不管是地处偏远的乡下,还是车水马龙的都市,到处都群情鼎沸、热闹非凡。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地区,庆祝活动更是规模宏大而隆重。“十胜节”的前9天,各地搭台演戏,从罗摩降生始,一直演到罗摩最后彻底战胜罗波那。这种活动被称之为“罗摩里拉”。“罗摩里拉”一般都是在露天举行。9、10月份是印度一年中最舒服季节的开始,在天高气爽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星空,怡人的凉风轻轻吹来,在悠扬的印度民族乐曲声中,观看一次生动的“罗摩里拉”,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只是这种演出一演就是三个小时,甚至时间更长,舞蹈节奏格外的慢,如果对印度舞蹈语言不是内行,很难领会其中奥妙。可是,印度观众,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尽管对“罗摩里拉”的剧情可以说早已烂熟于心,但每年前往观看的人仍然是络绎不绝。
到第10天晚上,庆祝活动进入最高潮,人称“十胜第十日”。好多地方都会选一个大大的空地,上演十胜节的压轴戏。空地上会搭起三个巨大的纸做凶神,分别代表作恶多端的十首魔王罗波那以及与他同流合污的弟弟和儿子。各地的纸人大小不一,有的甚至有几十米高,它们被打扮得花花绿绿,凶相毕露,身体内部塞满了火药和爆竹。三魔一手持剑,一手握盾,龇牙咧嘴,形象可憎。在动人的歌声和乐曲声中,人们会三五成群地向空地拥来,过不了多久就会挤得水泄不通。笔者在德里时,曾看过红堡前广场的十胜节盛会,前往观看的人有几十万之众,完全是人山人海的场面。在比肩接踵的人群之间,卖气球的、卖雪糕的以及卖各种零食和玩具的小贩到处可见。
节日节目
首先的节目是要上演《罗摩衍那》,扮演剧中人物的演员们尽管不像在舞台上那么穿戴齐整,但也一个个披红挂绿,有的骑马,有的坐牛车,在乐队的伴奏下绕场游行。接着,他们又表演罗摩最后战胜罗波那的故事。与此同时,有名的说书人坐在高高的台子上,以浑厚的嗓音通过高音喇叭讲述着故事情节。也是在高台之上,有印度妇女身穿纱丽,面戴轻纱,头顶燃着的叠层油灯,跳起了传统舞蹈。日落时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扮演罗摩的演员成了全场注目的中心,只见他一身英武,动作潇洒,弯弓搭箭,瞄准了巨魔,箭头是一个小小的火球。说时迟,那时快,三支火箭“嗖、嗖、嗖”地向三个巨魔飞去。在人们目不转睛、屏息静气之中,“轰、轰、轰”三声,三魔全部中箭,观众一片喝彩。顿时,爆竹齐鸣,焰火冲天,火树银花,光彩一片。三个庞然大魔在腾腾烈焰中颓然倒下,凄凄惨惨,化为灰烬。罗摩大获全胜,善终于战胜了恶。此时,广场四周的观众为罗摩的胜利欢呼雀跃。
象头神节是印度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在为期10天的节日中,印度教教徒将象头神的神像请回家中,寓意引入财富、智慧和吉祥。在节日的最后一天,人们还会举行盛大的仪式将象头神的神像送入河流和大海,让它随波而去,意味着除旧布新。
节日由来
象头神伽内什(Ganesh)属于印度教的信仰神祗,代表吉祥与成功,是幸运之神,与俗世关系密切,在印度广受崇拜。
相传伽内什是破坏与创造之神湿婆与雪山神女帕尔瓦蒂的长子。关于伽内什的传说有很多个版本,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湿婆因误会砍下了伽内什的头颅,之后只能找了一个象头顶替。为了补偿他的儿子,湿婆便命令所有的神都要全力帮助象头神达成目标,于是伽内什就成了幸运之神,受到众多信徒的膜拜。
节日活动
印度每年AVANI月(阳历八至九月间)的月圆之日,是象头神的神诞日,信众们会早早准备好椰子、花环、香枝、鲜果等祭祀用品,虔诚祈求象头神的庇佑。在为期10天的节日中,信众们将象头神的神像请回家中,寓意引入财富、智慧和吉祥。在节日的最后一天,信众们还会举行盛大的仪式将象头神神像送入河流和大海,让他随波而去,意味着除旧布新。
忏悔节是基督徒思罪忏悔的节日,是在大斋节首日(灰的星期三)之前的星期二举行,以表示谢肉节的结束,人们应准备封斋。亦称“忏悔火曜日”。在英国习称为“煎饼星期二”,人们在这一天要将斋戒节期禁止食用的肉、油用完。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狂欢节。这个节日起源于中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木神节、酒神节都可以说是其前身。有些地区还把它称之为谢肉节和忏悔节。该节日曾与复活节有密切关系。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即四旬斋(lent)。斋期里,人们禁止娱乐,禁食肉食,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3天遭难的耶稣,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3天里,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故有“狂欢节”之说。如今已没有多少人坚守大斋期之类的清规戒律,但传统的狂欢活动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抒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重要节日。欧洲和南美洲地区的人们都庆祝狂欢节。但各地庆祝节日的日期并不相同,一般来说大部分国家都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举行庆祝活动。各国的狂欢节都颇具特色,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毫无节制的纵酒饮乐著称。3月9日晚莫斯科上空的烟花表示忏悔节的结束。
这一天,孩子们穿上各种色彩华丽、样式古怪的服装,比如戴上礼帽或是蒙上佐罗式的眼罩,去敲邻居家的门,要求赠予礼品。他们还聚集一堂,轮流用棒球球棒敲一个悬挂着的大木桶,当木桶被打破时,里面的糖果糕点滚落出来,孩子们便欢天喜地地分而食之,而打破桶的幸运孩子就成为斋戒期的“国王”或“王后”。
英国小镇千人抢“皮球”过忏悔节
月16日,英国阿什本的小镇上,每年举办忏悔节足球赛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有数百年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录是1683年。
比赛从当天下午两点持续到晚上十点。如果一方在晚上六点前将球踢入对方球门,则开始新的比赛,如在晚上六点后踢入,则当天比赛结束,第二天继续进行。比赛的球场没有边界,球门是两个相距3英里的柱子。英国小镇千人抢“皮球”过忏悔节。
德国妇女身穿凯蒂猫卡通装 歌舞欢度忏悔节
2月16日,西方传统节日四旬节,即忏悔节(Shrove Tuesday)期间,德国慕尼黑维克托阿灵集贸市场举行狂欢庆祝活动,有两位女子身穿凯蒂猫卡通装,翩翩起舞,颇引人注目。
慕尼黑维克托阿灵集贸市场,俗称大菜市场,有200多年历史。
领头节是桂西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又称“跳岭头”。为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源自《钦州志》卷一《风俗》中: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现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历史记载
据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卷二十二《风俗志》记载:“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这说明“跳岭头”与古代的乡傩有血亲关系。
这种带有古傩特征的“跳岭头”习俗,其最早文献见于明嘉靖版《钦州志》卷一《风俗》中:“八月中秋,假名祭报。
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遂假夫妇,父母兄弟恬不为怪。”今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节日活动
举办时间
“岭头节”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即农历八月,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每条村固定在农历的某天举行,比如有一村在八月十三举行,而邻村有的在八月十二,八月十五的……一般每条村每年只有一个领头节,但有些村一年有两个。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筵,祭祖敬神。
祭祀过程
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它的特点是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各村每年都在农历八至十月这段时间内举行一次,历次遵循,已成惯例,故又称“还年例”。
表演内容
傩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演内容大致有“设坛”、“开坛”、“跳日午”、“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师”、“跳忠相”、“灭妖精”等戏段组成,通常取材于汉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以颂鼓、铜锣为主要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有力,起伏跳跃,富于艺术性。钦州各乡镇现都保留有多个傩班和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近百个传统节目。 傩戏有四人、八人、十二人三种。表演者身着古装,头戴帽子,脸挂面具,手执刀、斧、戟、剑、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戏中人物栩栩传神,表演时而诙谐有趣,围观的人群经常会因为表演者口语化的幽默说词而暴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时而神秘诡异,整个山坡充满了阴森森的气氛,不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表演傩戏时由村民们扮演的傩神要戴上各具象征意义的面具,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开山、钟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傩公、傩婆等。在傩戏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意义
“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
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一一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据1983年中国舞蹈研究所的人员到钦州对该舞蹈进行录像时说:“这种舞蹈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不多见。”
圣母升天节亦称“圣母升天瞻礼”、“圣母安息节”,是天主教、东正教的节日。为纪念传说中的圣母马利亚在结束在世生命之后灵体一齐被接进天堂,称“圣母荣召升天”,天主教在公历8月15日举行,东正教由于历法不同,相当于公历8月27日或28日举行。
概述
天主教于公历8月15日举行 ,东正教于公历8月27日或28日举行 。这是关于圣母玛利亚最古老、神圣的节日。 教宗碧岳十二世于一九五0年十一月一日隆重声明,圣母灵魂与肉身一同升天为当信的教义,是天主启示的真理。此节日是圣母众多庆节中最大者。
1950年教皇庇护十二世宣布圣母升天是天主教的确定教义,东正教会不承认它是上帝所启示的教义。基督教许多派别则认为天主教这项教义妨碍它同新教关于建立普世教会的对话。
圣母升天故事
一天,天使长加百列从天上下来,告诉圣母玛利亚她很快要被天国接纳,并赠予一根天堂的枣椰树枝,要她放在去世时的床榻前。所有听说圣母即将离世的人聚集在一起,悲痛地恳求圣母不要离开。圣母劝他们不要难过,因为她将到主的宝座前,将见到自己的儿子,将更好地为所有人祈祷,帮助并保佑他们。圣母嘱咐将她安葬在客西马尼村的橄榄山旁,因为那里安葬着他的父母和约瑟夫。
8月15日,圣母安详地躺在漂亮的床榻上,突然一道神光出现,耶稣在天使的伴随下开到圣母身边说:“来吧我亲近的人,来进入永恒生命的保存所吧!”圣母起身向耶稣拜去,对他说自己已经准备好了。说完安然离开人世。
耶稣升天节亦译“耶稣升天瞻礼”或“主升天节”。《新约圣经》记载,耶稣于复活后第四十天升天。教会规定复活节后第四十日(5月1日到5月6日)为此节。
起源
早在公元4,人们就在复活节40天后的一个星期日庆祝这个日子。
因此,基督升天节(也有译成耶稣升天节的)是最古老的基督教节日之一。据天主教会的定义,这个升天意味着“人体的耶 稣最终进入上帝的辉煌世界。”1965年前,各教堂在这一天有一个习俗,即在做弥撒时用一根绳子把一座耶稣像拽起,从教堂上方的一个孔里拽出去。这种习俗 由一个教会的规定免除了。至今已经被人遗忘。但有些地方的教堂至今还这样做,虽然不再是从一个孔里把耶稣像拽出去,但总是用一种方法让它从圣坛上消失。
基督升天节永远定于复活节星期日40天后的星期四。圣经中说:“受难后,他通过许多证据向使徒们表明,他活着。在40天的时间内,他不断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向他们陈述上帝的天国。”这段经历既出现在路加福音中,也出现在由路加撰写的使徒故事里。使徒故事里说:在受难第三天,耶稣从死人堆中复活,对他的弟子们说话后,他在他们的眼前升了起来,一朵云载着他上升,直到离开弟子们的视野。
相关习俗与活动
在一些地区早先也有年轻的女孩加入耶稣升天节的欢庆来。她们早早起来出门去,在还是潮湿的草地上赤脚跳舞。据说这样可以让她们保持美丽和健康。然后她们采集香草,编织成花环,悬挂在房间内,以驱除疾病和伤害。 耶稣升天节恰逢在星期四,因此某些地方的农民认为,在这一天人们要特别注意天气状况,下雨还是阳光灿烂是很重要的(在德语里星期四为Donnerstag,Donner有“雷,雷声”的意思)。他们都祈望着丰收的好兆头。因此有一句农谚的意思大概是:耶稣升天节是什么天,秋季就是什么样子。
圣母无染原罪节(又名圣母无染原罪瞻礼、圣母无原罪始胎节、圣母无原罪日),是天主教节庆之一,日期是每年的12月8日,乃庆祝圣母玛利亚获得无原罪的恩赐的一个瞻礼。
在阿根廷、奥地利、哥斯大黎加、智利、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马尔他和澳门等地都将此节日立为假期。
节日可追溯自8世纪的“安纳怀孕玛丽亚”,庆祝日是12月9日。庆祝的对象是安纳老年怀孕,也庆祝圣母玛丽亚为完全圣洁,没有受原罪所玷染。后来节日传到意大利南部、英国及法国,节日的重点对象改变为圣母玛丽亚,强调玛丽亚从生命开始,巳不受原罪玷染。
由于此思想没有《圣经》根据,故在12世纪时曾受到一些神学家的反对,其中著名的有:圣纳德。到13世纪时,由于方济各会支持此为教义思想,圣母始胎无原罪的神学思想逐渐被接受。在1477年,教宗西斯笃四世批准此节日在罗马教区举行。到1708年,教宗克莱孟十一世把节日定为整个教会应举行的庆节。最后,教宗良十三世提升此节日为第一等节庆,有8日庆期。
2005年,教宗本笃十六世为纪念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闭幕四十周年,于12月8日圣母无原罪瞻礼颁布全大赦,免除罪过应受的全部暂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