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以冬春季节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其临床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发热,轻度全身不适。睾丸炎、胰腺炎、脑膜脑炎为其常见的并发症。本病通过病儿及隐性感染者的唾液飞沫传播。
本病中医学称“痄腮”,又称“虾蟆瘟”、“颅鹚瘟”。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其腮部漫肿,疼痛具有传染性而称“痄腮”、“大头瘟”,病因责之于风温邪毒。本病的病机关键是温毒循经传变,壅阳少阳经脉,结于腮下。病在少阳可内传厥阴。病属温热毒邪,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病之初,以清解达邪为主。病邪循经内传则宜清泻肝经,解毒通络。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必备名方】
1.清热散结汤:金银花10克,板蓝根10克,重楼10克,僵蚕10克,玄参10克,牛蒡子10克,夏枯草10克,柴胡5克,薄荷5克,连翘8克。水煎服。同时外敷黛蚤散:重楼(研细末)15克,与青黛5克调匀,以醋敷于腮部。
2.柴葛解毒汤:柴胡6克,葛根6克,天花粉6克,黄芩6克,生石膏10克,板蓝根10克,牛蒡子(炒)3克,连翘3克,桔梗3克,升麻2克。水煎服。腮部肿痛者,加夏枯草10克,以散结消肿;发热无汗者,加荆芥6克,薄荷6克,以疏风解表。
3.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10克,板蓝根15克,连翘10克,柴胡10克,牛蒡子10克,马勃10克,玄参15克,薄荷6克,金银花10克,僵蚕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壮热烦躁者,加生石膏30克,用米泔水磨调,以清阳明胃热;硬结不散、腮部肿胀疼痛较甚者,加海藻10克,昆布10克,以软坚散结;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大青叶30克,栀子30克,以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5克,番泻叶10克,以通腑泄热;并发脑膜脑炎者,加鲜大青叶30克,紫花地丁30克;呕吐者,加姜竹茹10克,赭石15克;嗜睡昏迷抽搐者,灌服紫雪丹,至宝丹。可外敷金黄膏或青黛散。
4.凉营清气汤加减:犀角(研末冲服)1.5克,鲜石斛18克,栀子6克,牡丹皮6克,鲜地黄18克,薄荷叶2.4克,黄连1.5克,赤芍6克,玄参9克,生石膏24克,生甘草2.4克,连翘壳9克,鲜淡竹叶30克,白茅根30克,芦根30克。水煎服。可合紫雪丹、至宝丹,以清热镇惊、熄风开窍。抽风频繁者,加钩藤6克,僵蚕5克,以平肝熄风。
5.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6克,栀子9克,黄芩9克,柴胡6克,车前草9克,生地黄9克,木通9克,当归3克,生甘草6克,泽泻12克。水煎服。睾丸肿甚者,加荔枝核10克,延胡索6克,以理气消肿;伴呕吐者,合玉枢丹,以降逆止呕。
【名医指导】
1.腮腺炎为病毒感染引起,经过7~10日,大部分患者可自然恢复正常。但在这段时间应注意充分休息。流行期间避免参加大型集会活动。
2.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以免感染其他人;若是在上学期间,应在腮腺肿胀消退后5日再去学校。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家里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
3.注意口腔卫生,经常用温盐水或复方硼砂液漱口,以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防止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
4.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腮腺炎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妇(以防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不良后果),和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蛋白过敏者。
5.在腮肿早期,可用冷毛巾局部湿敷,以减轻疼痛。
6.应给患儿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要多给患儿喝水,有利于退热及毒素排出。忌海带、鱼虾、香椿等发物。忌食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以免刺激腮腺使腮腺分泌增加,加重疼痛。
7.严密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9℃以上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袋冷敷、温水或乙醇擦浴、冰盐水灌肠、头部冷敷或服用适量退热药。伴有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嗜睡、烦躁、惊厥、睾丸肿大及疼痛等,及时发现,应立即送往医院。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利汗液蒸发散热;应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康复。
8.并发睾丸炎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局部清洁。疼痛剧烈时可局部间歇冷敷,但禁用冰敷,以免引起睾丸萎缩。注意观察睾丸肿大消退情况、有无睾丸鞘膜积液和阴囊皮肤水肿等情况,有变化随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