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吐血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调理方法一汤一饮治疗经行吐衄
每次月经来潮前或正值经期,便出现吐血或衄血(鼻血)或眼耳出血者,称“经行吐衄”。吐血、衄血发作时,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无月经。经后便逐渐停止,下次行经再复发。这种现象又叫“倒经”“逆经”,与西医的“代偿性月经”相似。临床上也有少数在经后吐衄者,常伴有口干、咽燥等血热症状,常因为吐血、衄血而致月经量少,甚至无月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血的升降运行,皆从乎气,气热则血热妄行,气逆则血上溢。每伴随月经周期发作吐衄者,乃因经前血海满盈,冲气较盛,若素禀阴虚内热,或素有郁热等,火性炎上,其热必并冲气上逆而为吐衄。导致血热气逆的原因有肝经郁热、胃火炽盛、肺肾阴虚。
现代研究认为,由于鼻黏膜等器官对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较为敏感,雌激素可使其毛细血管扩张,脆性增加,因而易破裂出血。有人认为,鼻黏膜与女性生殖器官两者之间有生理上联系,甚至将鼻黏膜视为原始生殖器的组成部分,因而倒经在鼻黏膜更为多见。另外,亦有人认为倒经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某些情况下子宫内膜可随血循环或淋巴播散而引起该处随月经周期而出血。
“经行吐衄”一词,最早载自清代《医学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从收集到的文献分析,经行吐衄在临床不属妇科常见病。但历代医家一致认为,凡吐血、衄血出现在经期及经行前后一两天,连续两个月经周期,经净后出血自然停止,经耳鼻喉专科检查、X线或CT检查、血液系统检查均无异常,局部取活检病理检查排除溃疡病变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即可诊断为经行吐衄。中医的“经行吐衄”包含了西医所称的“代偿性月经”,但西医所称的“代偿性月经”并不等同于中医的“经行吐衄”。临床上诊断此病,多见于中青年妇女,以周期性的月经前、月经期的衄血、吐血和病史为主,实验室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检查只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肝经郁火型
素性抑郁,或暴怒伤肝,肝郁化火,移热于冲脉,当经至时血海旺盛,冲气逆上而发生吐、衄血。其症状为经前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多色鲜红,月经提前,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尿黄赤,舌边红苔黄,脉弦数。
胃热炽盛型
嗜食辛辣、肥甘厚味等,胃热内炽,冲脉隶属阳明,经时血海充盈,而胃热挟冲气上逆,从而病发经行吐衄。经将行或经期吐、衄血,或齿衄,色红量多,月经提前,口干咽燥,欲饮凉,舌红苔黄,脉洪数。
肺肾阴虚型
素体阴虚,肺肾不足,行经时冲气挟虚火上逆,灼伤血络,以致吐衄。正如沈尧封所云:“多由阴虚于下,阳反上冲。”其症状为经期或经净时吐衄血、咯血等,量少色鲜红,月经量少或先期,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颧红潮热,干咳少痰,咽干口竭,舌红苔少,脉细数。
小偏方:黄花菜藕节汤
【原料】黄花菜30克,藕节60克。
【用法】上二味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数剂。
【功效】适用于经行吐衄,属肝经郁火型,每于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多色红,胁肋乳房胀痛。
小偏方:百合玉竹鸡蛋饮
【原料】玉竹9克,百合9克,白茅根5克,鸡蛋1个。
【用法】每日早晨用玉竹、百合、白茅根煎汁,冲鸡蛋服。
【功效】主治经行吐衄,属肺肾阴虚型,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黯红,两颧潮红,咽干口燥,虚热盗汗,腰膝酸软。
月经来潮前的一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可以多吃豆类、鱼类等高蛋白食物,并增加绿叶蔬菜、水果,也要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骨盆充血。月经来潮时,不要刻意吃甜食,如饮料、蛋糕、红糖、糖果,防止血糖不稳定,避免加重经期的各种不适。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全麦面、糙米、燕麦等食物。摄入足够的高纤维食物,可促进动情激素排出,增加血液中镁的含量,能够调整月经和镇静神经。
要保持心情舒畅,尤其经前或经期更须稳定情绪,防止经血上逆而致衄血。经前可酌服逍遥丸、越鞠丸等以疏泄肝气,调畅情志。阴虚火旺者经前7天预服知柏地黄丸,亦可预防吐衄。
临床上发现有“倒经”现象的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不治而愈。如果代偿性月经只发生1~2次,不严重者可以不进行治疗,以后会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