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3: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05:22
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通假字的运用是理解古文的重要环节。例如,"故不错意也"中的"错"通"措",意为放置;"仓鹰击于殿上"中的"仓"通"苍",表示青白色。文中还出现了"与"通"欤"的疑问语气助词,如"轻寡人与",以及"说"通"悦",表示高兴。
文章中,"以"一词有多重意义,如"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中的"用","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凭借","徒以有先生也"的"因为",以及"以君为长者"的"把"。"徒"这个字在文中分别作动词和副词,如"光着"和"只"。
"夫"在文中作为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如"此庸夫之怒也"。"怒"则表示发怒或怒气,如"此庸夫之怒"和"怀怒未发"。"使"在文中既指派遣,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也指出使,如"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并且有连词"而"表示不同关系,如"挺剑而起"的承接和"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转折。
"之"在文中充当结构助词或代词,如"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的","终守之"的代词,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的取消句子性。"者"则标识人物或原因,如"为长者"的人和"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虽"、"于"、"与"等词在文中分别有古今异义,需要特别注意。例如,"虽然"在古代表示"这样",现在则多表示转折。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如"灭"和"亡",在特定语境下可理解为使动用法。
文章中还涉及了词类活用,如形容词用作动词、数量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等,以及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和状语后置。这些都展示了古文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