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0:1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4:42
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诸葛亮一心辅佐刘禅。此时的诸葛亮深知,魏国的基础雄厚,决不能给它休养生息的机会,一旦魏国恢复了国力,蜀国距离亡国之日就不远了。所以,诸葛亮不顾众人的非议,多次出兵北伐,以此来消耗魏国的国力。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结束了传奇的一生。诸葛亮死后,姜维仍旧贯彻其北伐的方针,力图力挽狂澜,阻止魏国的发展。但是,姜维的能力毕竟弱于诸葛亮,心有余而力不足,未能改变蜀国灭亡的趋势。
公元263年,魏国兵分三路杀向蜀国,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准备一举拿下蜀汉。在此危急存亡之际,姜维率领大军与钟会作战,在大战正酣时,皇帝刘禅选择了出征投降于邓艾,也标志着蜀国灭亡。姜维痛心疾首,却以无力回天,被迫假意投降于钟会。据《三国志》记载,当时的蜀国人口近百万,士兵多达十万有余,战斗力尚可。那么问题来了,手握大军的刘禅,为何会开城投降,而不是与魏军作战到底呢?
经过数十年的征战,蜀国和魏国的实力相差悬殊。魏国人口已经超过1200万,而蜀国在籍人口只有94万,魏国的人口和国力是蜀国的十几倍。魏国灭蜀已经势不可挡,蜀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魏国起18万大军是抱着灭蜀的必胜决心,即使刘禅侥幸赢了也免不了灭亡的下场,最多不过多撑两年而已。
蜀国经过连年征战,已经民生凋敝,蜀国府库只有5000两金,粮草连两个月都支撑不了,可以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刘禅即使想抵抗也已没有余力了,况且根本没人愿意抵抗。益州派铁了心的要投降曹魏,蜀国百姓也对曹魏王师翘首以待,期待着曹魏大军来自己。得民心者得天下,刘禅已失人心,国力又疲弱,即使抵抗也是徒然,还不如早点投降混个好结果。
当时蜀国朝中荆州派和东州派已经人才凋零,益州士族掌控了朝政。由于益州派长期遭到外来的荆州派和东州的打压,因此对蜀国统治集团非常不满,他们一直不愿意和蜀国合作,也不支持蜀汉政权。现在益州派掌控了朝政自然不会为刘家殉葬,所以谯周为首的益州士族忽悠和威逼刘禅投降,他们希望通过和曹魏合作获取更大的利益。朝中都是益州派的势力,刘禅也无法左右时局,只能开城投降。
当时的刘禅,已经年近六旬,能力有限,且没有雄心壮志。作为蜀汉军事上的依靠,此时的姜维还在剑阁与邓艾作战,短时间内也不能到来。乱了方寸的刘禅,经过短暂的思考,就选择了出城投降,成了蜀汉的亡国之君。“乐不思蜀”这一成语,就成了人们对刘禅的讽刺,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正是刘禅的投降,加速了西晋统一的步伐,这对于历史进程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4:42
因为根本没法打,投降已经是最好的出路了。
当时成都根本就没有精锐部队,只有三万老弱残兵,而且钱粮见底,不足以支撑两个月。而且也根本没什么援军,其余兵力不是给歼灭,就是给镇守远方,或给牵制,姜维给钟会大军牵制,短时间无法救援。而邓艾大军却兵临城下,火烧眉毛。朝中大臣多是益州派的,他们人数最多,却长期给打压,不受重用,而北伐给摊派的钱粮却大多由益州豪强和士族出,北伐徒劳无功,还搞得益州疲弱,民不聊生,他们早就很不满了,而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重用士族,早就让他们羡慕不已,别说官僚,就是老百姓早想着当带路党了,绝不愿为蜀国陪葬。在这种情况下,刘禅根本就没法打,也没人愿意打了,太监和大臣们都在拼命劝降,再这样下去,搞不好就兵变,益州派干脆杀了他,自己投降得了。
想谈和,根本就没资本,不可能的,魏军灭蜀,志在必得。想逃,也没办法逃,邓艾大军围城,即使侥幸杀出重围,也无处可逃,而且北边基本是魏军,南边的孟获,他们不都偷笑了,搞不好就干脆杀了他。而且当时刘禅年近六旬,能力有限,没有雄心壮志,身体也经不起折腾。这样就只剩下投降了,主动投降,还能保全身家性命,避免无谓死伤,让百姓白白陷入战火,促进了天下一统的进程,在历史上还能有个好点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