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3: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20:52
这本书写得太紧张。
紧张到白热化时,桌下的膝盖骨咔咔作响——举鼎绝膑之感。
大刑之下,何供不招?随着最终交稿期限的逼近,人的潜能被榨取出来,——一天竟然能写出两三干字,真真令人汗颜。
所以此书的“学术价值”是不敢谈的,昏热之下的“胡说”倒有一些。倘能从那些“胡说”中寻出一二可取之言,也就算“莫辜负九夏芙蓉”了。
“胡说”之外,多是“常谈”。不过因为单取一年做切片观察,可以谈得细一点,碎一点。细碎的斑斑点点合起来,往往仍不免印证了“常谈”。当然,也有不少是诱发了“胡说”。
曾与师友议论过文学史应该越写越厚还是越写越薄。我以为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当定论形成之时,便越写越薄;当定论发生问题时,便越写越厚。厚则有缝隙,可以定论,然后再渐次薄下去。
未来的若干年内,我想是应该写得厚一点的时期。
其他年份的情况我不详知。单看这1 92 1年,我觉得十几万字其实是薄了——何况书中一直扯到1921年后的好几年。真有刚开了头便又煞了尾之感。
我若是导演,真想把“1 92 1年”拍成几十集连续剧,绝对值得。
这一年较重要的文学事件很多,各个领域都有。因此采取了按文类体裁分章写作的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