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小时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小时前

羊皮筏,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摆渡工具,起源于古代,经过世代传承。在古代,人们会"缝革为囊",将空气充入其中,用于水上运输。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制作工艺有所改变,改用宰杀牛羊后的完整皮张,无需缝合,因此称为"浑脱",其中"浑"代表完整,"脱"则指剥皮。


最初的浑脱或皮筏,人们可能单个使用,但为提升安全性和承载能力,人们开始将多个浑脱联接起来,架设在木排上,并用小绳固定,形成现今所见的皮筏。在黄河上游,皮筏尤其扮演着重要的运输角色,如同古诗中所描绘的"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绘了皮筏在激流中破浪前行的壮丽景象。


我国的皮筏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47年的汉代建武二十三年,王将军就曾率兵使用皮筏南下。而在唐代和宋代的文献中,也有记载用牛皮或羊皮制作的船筏。具体到兰州,早在清康熙十四年,叛乱时,皮筏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如王进宝将军在张家河湾利用民房材料制作革囊渡河,以及在六月的战斗中,皮筏的使用更是决定了战局的走向,这表明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已经广泛依赖皮筏进行交通运输,其发音为FA第2声。


扩展资料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 (兰州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浆,载重量在20至30吨之间。)。这种皮筏一般用于长途水运,从兰州至包头,每天顺流行进200多公里,12天可抵达包头。小皮筏系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