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潭自然风景区景区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小时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小时前

白龙潭自然风景区,隐藏着历史的韵味。这里至今保留着北宋时期的五龙祠,元代的龙泉寺,清乾隆的避暑行宫以及万福山等古迹。龙泉寺内珍藏有戚继光的龙潭序和李鸿章的碑刻,对书法与古诗文感兴趣者,定不可错过。白龙潭位于一条长逾10公里的峡谷之中,深不可测。泉水从43米高的天然峭壁急落而下,形成壮观的瀑布,飞雪洒落,玉珠四溅。瀑布下方冲凿出三个圆形石潭,合称白龙潭。在阴雨天,白云缭绕,青山朦胧,仿佛白龙降临,飘然欲仙。


白龙潭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风景区,各朝各代帝王将相、社会名流在此留下遗迹。宋代诗人苏辙吟诵的“白龙昼饮潭,修尾挂石壁”,明朝戚继光的诗句“同游不少攀鳞志,独有波臣愧此身”至今碑碣尚存。历代皇帝将此视为灵境,建有龙泉寺、菩萨殿,明、清两朝重建了“五龙祠”、石牌坊及乾隆的避暑行宫。石坊两侧竖有乾垄嘉庆的御牌,匾额上刻有“石林水府”四个大字。石坊下方即为形似巨盆的石潭,瀑布飞溅玉珠,激雪荡雾,形成一潭,流出一条河,为白龙潭增添了神韵与野趣。


行宫原址应在现普荫殿位置,相传乾隆大旱时派大臣求雨,翌日果然大雨倾盆,乾隆大喜,亲临白龙潭祭龙,并表示以后要常来,因此建了行宫。行宫的设立使白龙潭古建完整,形成了皇家文化为统的多种文化的结晶绘粹。旧时三大古建有边关墙围绕,有禁牧碑(现已移位),以显皇家尊严。当时已有庙会传统,至于那时百姓能否入边关墙,还需考证。


行宫南建有探海楼,拱形的宫洞子上建有两层楼,清皇帝可在此欣赏白龙三潭美景。白龙塔,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功能为瞭望,砖混结构,铁梯木栏。龙泉寺始建于元世阻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历经清雍正、乾隆、光绪及时期多次维修。寺坐东朝西,由山门殿、大佛殿及南北配房组成,现存山门殿、大佛殿为清代建筑,南北配殿为时期所建。龙泉寺内现存碑刻四通,为戚继光的诗碑、李鸿章及宁氏地主的记事碑。古树6棵,年轮约800年(待考证),院内地面原为青砖铺就,2002年改为石板。


五龙祠建于宋代,供奉东海龙王子小白龙及四海龙王,罕见的五龙相安无事,寓含得道多助之意。祠前立有乾隆、嘉庆二帝之碑,乾隆碑中有“所见奇谈多,似此颇鲜并”句,可证其在天下景色中的一席之地。旧有碑楼,两碑之间立有“石林水府”牌楼,概括眼前景色。五龙祠前,人们观神潭美景,心诚意快,香焚火盛,千年不断。每逢三月初三,万头攒动,喜气洋洋,燃香洒酒,投潭猪羊,杂耍唱戏,庙会传统延续数百年。


双龙壁坝体上塑有双龙,有须者年长,无须者力弱,象征黑龙与白龙共处一坝,口喷水注,美其名曰“双龙漱玉”。坝面六字:“飞圣境,则灵潭”,传为清末康有为所书。卧龙亭位于三小峰南边一个峰顶上,可望白龙潭游人路线全景。龙涎池为双龙壁大坝蓄水,水质极佳,甘美可口,为山、水、古迹三位一体的U形底部。


万福山原名“龙潭山”,山上刻有数百“福”字,请工刻于石上,是白龙潭皇家森林公园的著名景点。山为雾灵崇山的支脉四杆顶山的余峰,站在对面笑声架山上同望,白塔下有三个小山峰,树木葱茏,种类不一,内有古松橡王。原景区还修了登山石阶,并于阶侧每隔二三十米一个造景。万福山上刻有百米金冠大福,又称“天下第一大福”,为直立巨石。当年,乾隆御驾东行前往承德,在白龙潭行宫休息后登山,游至金冠大福处,面对百米巨福,龙颜大悦,于是赐名为“万福山”。白龙潭的万福山与颐和园的万寿山遥相呼应,意味着“民万福”、“君万寿”。在此基础上,后人又修造了“祝福台”,即在金冠大福前的巨石上围以栏杆,内可焚香,用以祈福。整个山上还有卧龙亭、万福亭、神柱、天翁棋台、白龙塔等景观。


扩展资料

白龙潭自然风景区位于密云水库东岸太师屯镇,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距县城25公里的龙潭山中,距北京东直门90公里,是一处集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